从大司马到太傅安汉公,是王莽改造前汉官制,重塑“新汉”时代的第一步。用新的官制把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从安汉公到宰衡,这其间的过程,则是塑造王莽正面政治形象的关键。种种手段和效果,绝不亚于当今各国的政治家举动。管理无新学,政治也无新学。
政治家最高的境界,就是能够排除异己,使有才能的人为我所用,让天下人对我感恩戴德。在统治者那里便表现为“民本”的思想,绝与后来的“民主”思想大异其旨。
然观王莽前期之举动,正是朝这种境界努力的模本。
王莽虽然接受太傅安汉公的官职、称号,但绝对不接受经济上的加封,而建言全社会都应该受到皇天后土的恩泽。使长幼有序,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恩泽之政无所不施。
王莽这样说,也真这样做。而且做得很有层次。
对于刘氏宗亲和功臣子孙,大者封侯,如对孝宣皇帝的曾孙三十六人全部封为列侯,保证衣食无忧。小者赐爵,对各类官员将金、帛之赏按等级分发。效果很好,以至后来宗室之一泉陵侯刘庆都上书建议王莽行天子事,为大汉之周公。
对于知识分子,他建起代表儒家精神、起于周公时代的明堂、辟雍、灵台,并在原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乐》经博士,博士员为五人。征求“独尊儒术”以后散见于民间的其他学术流派入驻长安,包括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不难发现,这其中就包括众多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相对照,重塑一种新的学术、舆论导向。王莽还为这些学者筑舍万区,也就是宿舍(估计也相当于今天的经济适用房),在经济上给予保障,让“社会之良心”为其所用。
对于民众,他屡次将所得分赐天下,带头积德行善,割地分民,不贪污,不吃肉。
可以说经济上的抚慰,带来了人心的寄寓,王莽的社会保障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至少在形式上堵住了反对之人的嘴。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在给人实惠的同时,更多的政治行为让王莽的声望不断提高。
首先是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这件事儿上,王莽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这种策略似乎是标准王莽式的,屡试不爽,以至影响现代中国的处世哲学)。宫廷初选众女,王氏为多。王莽怂恿太后下诏不让王氏的女子参与再选,说王氏女子无德无能。这惹得包括上自公卿、下至庶民的数千人纷纷上言,反倒以为非王莽之女(其实才6岁)为皇后不可。说是公女有窈窕之容,且占卜大吉,当为今日天子(10岁,也太早了点吧)之万世皇后。王莽顺利成为幼小平帝的老丈人,重新成为前汉外戚之首。
其次,王莽团队的大司空司直陈崇让笔杆子张竦称述功德,草拟长言,总结王莽至此的一生功绩,文采飞扬,措辞夸张。说王莽的所言所行如周公之举,品德就和孔子所说的一样。为了配合上层的舆论走势,陈崇八人还被派往各地,向下宣扬王莽功德,并搜求民间对王莽政治有利的证据(歌谣)。
再次,则是王莽的又一次大义灭子之举。这便是影响甚大的吕宽之狱。
这事还和外戚政治有关。
王莽消灭哀帝时期丁、傅两家残存势力后,极力追求“皇”权的唯一性。平帝即位,大汉权力的核心在太皇太后和王莽手中。这位太皇太后不像汉武帝的祖母那样具有极强的权力欲,而是依老妇妇人之见,实在不能担当此任。王莽稍稍动用手段,说“太后不宜亲省小事”,便拿到了政治的直接控制权,直至称帝立“新”,太皇太后都浑然不知。
但是旧的外戚除去了,新的外戚又出现了,那就是平帝的母亲卫姬。王莽对卫氏外戚采取留封中山、不得至京的政策。卫姬虽被尊为中山孝王后,其兄卫宝、卫玄被赐爵为关内侯,但对幼小的儿子平帝特别想念,“日夜啼泣”,但也无可奈何。
事情本无波澜。
但令王莽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王宇害怕平帝长大后,迁怒于己,私下与远在京城长安之外的中山卫宝来往,想让卫姬上书求见入京。
王莽哪里会同意。于是王宇便和他的老师吴章、大舅哥吕宽商讨计策。吴章认为直言相谏,王莽当然不会听,应该投其所好,变怪鬼神,用类似跳大神的方式说服王莽归政于卫氏。于是王宇实践之,让吕宽将血酒洒到王莽府第的门上。谁知放哨的小官发现了,告发于王莽。王莽便缉拿王宇,再次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儿媳也“秋后问斩”,等到产下遗腹子,再来行刑。上报朝廷说是计自吕宽所出,妖言惑众,王宇就如同西周时期反叛周公的管叔、蔡叔一样,该杀。
儿子都可杀,那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动呢?
借着事由,王莽穷治吕宽之狱,连引州郡,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大清洗,包括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死者数以百数,海内震动。大司马护军王褒建议将王莽这次大义灭子的举动写成八篇,戒之天下,称颂莽德。于是这个读本一时成为流行抄本,成为和《孝经》一样的小册子、红宝书(想必刘秀肯定读过)。
我们可以看到,吕宽之狱之前,王莽虽贵为外戚,权力登峰造极,但很可能是有篡汉之心,而无篡汉之胆。否则其子王宇,完全可以和后世的曹丕一样,不必考虑“帝长大后”的事情。天下如果真的姓王,岂有对旧帝害怕之理?
王莽杀子,今人谈论则是比较轻松的,因此常常以之做为王莽作秀的典型事例贬低之。
但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四十几岁的老父亲,再次下令弄死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换成是你呢?
于是,王莽走向不归路。既然筹码已经下了,就应该有个结果。进封为宰衡、加封了九锡,就不再算什么,因为王莽此时已经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周公,是当世之“安汉公”。王莽希望他的政治理想能够获得社会更为广大的承认、传布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