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死儿子王宇,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就是“王莽加快了篡权夺位的步伐”。
但细读《汉书王莽传》,王莽篡权是否有意为之、精心策划,存在很大的疑点。
最大的疑点就是平帝的死因。
民间流行一个“王莽追刘秀”的故事,前面在说到王莽虎落南阳时已有提及。这个故事的重要一环,就是王莽为了篡权,鸩杀了汉平帝。
那么平帝是死于非命吗?
平帝的本纪中没有说明死亡原因,只是说“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遍查汉书其他传记,基本也都是这样记载。
说平帝死于王莽之鸩杀,只有后来东郡太守翟义在反莽宣传中的一个檄文。翟义的讨莽,时在王莽篡位之前。翟义不服王莽,利用东郡练兵之时,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同时向各个郡国发放檄文,说“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共行天罚诛莽”。以致郡国震动,众余十万。以致王莽抱着孺子婴,到郊庙祭祀祷告,说今之所为,乃仿效周公摄政,等到孺子婴大了,再像周公还政于周成王一样还政于他。汉书的注更是添油加醋,说:“帝春秋益壮,以母卫大后故怨不悦。莽自知益疏,篡弑之谋由是生。因到腊日,上椒酒,置药酒中。”不仅确信此事,而且有了细节。
但是我们看到,檄文的内容乃是一种“追溯”,檄文的形式乃是“师出有名”的宣传口号,是否足信,容待考虑。而汉书的注,显然是从翟义檄文中推论出来的,貌似不能为证。平帝死于鸩杀,纯属孤证。而历史研究最忌孤证。
反观关于平帝的记载,或许能得一二。
平帝即位之初,虽小小年纪,即已患有疾病,这也是王莽、太皇太后摄政的一个非年龄原因。况且平帝死前也有“疾”的征兆,故此,大可推算十四岁的平帝也有可能得病夭折。
不管平帝死于何因,平帝元始五年十二月至居摄元年三月,这三个月间,大汉帝国的皇位确实是空缺的。长达三个月的天下无主,你可以想象,王莽确有可能紧锣密鼓进行代汉的谋划,至少在选择新皇帝上精心准备。当时汉元帝的直系宗族已绝,只有再上一辈,从宣帝的宗族中找。然对于宣帝曾孙一辈,王莽以他们与平帝是兄弟辈分为由(主要是资质成熟,不易操控),不予选取。而从玄孙辈中找到了两岁的广戚侯子婴,并托以卜相最吉(谁知是对汉吉,还是对莽吉,呵呵),欲立新帝。
居摄元年三月己丑,两岁的子婴为皇太子(?,不是皇帝耶),号曰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换了几个新官名,王莽力图用这样的手段,使新的一年有一点新的感觉。
当然这前后发生的事,加速了新莽代汉,王莽积累的政治资本在一年之内获得了爆发。我们从现象(事件)和本质(理论、思想)两个角度来讲述、评论新莽代汉这个历史事件。
汉代人相信迷信,平帝死后不断出现各种奇异的现象,导致当时的舆论导向扶摇直上,推莽为皇帝。先是武功县的县长孟通在井里得到一块白石,上圆下方,上有红字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群臣告诉太后,太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欺骗天下人的,不能施行”。经过太保王舜向太后交涉,说此乃天意所为,本非王莽本人之意,太后便应允王莽为摄政。王莽由宰衡一身变为真正的汉代周公。
当然汉室宗亲也有不服的,安众侯刘崇就率其宗族百人反抗王莽,然势单力孤,连宛城都不得攻入,更别提进攻京城长安了。刘崇的“谋逆”不仅未能削弱王莽的力量,反而使得群臣认为叛乱的原因是王莽权力太轻,逼得太后正式承认王莽“假皇帝”的称号。
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所谓假借假借也。当然,如果你理解为真假的假,倒也说得通,因为不久之后,王莽还真就成了“真皇帝”。催就他为真皇帝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翟义之反。
与仅有百人的刘崇“谋逆”不同,翟义出师有名——王莽毒杀平帝,这也使得得到檄文的郡国守相们纷纷对王莽有所质疑,甚至有所行动。王莽也不示弱,宣明教化,郊庙祷辞,并令桓谭等谏大夫班于天下,和翟义打起了舆论战。当然,打仗还是要看实力的。翟义这边,有兵十余万,加上槐里地区的赵明、霍鸿军队,足可折腾一阵。王莽这边有王邑、孙建、王奇、王级、甄邯、王舜、甄丰,估计至少能有几十万,实力还是高出不少。尽管翟义这边在东边攻关,赵明直攻长安,战略得当,然实力悬殊,最终失败。
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战争,朝廷取得了胜利,让王莽兴奋不已。司威陈崇在理论上对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做出了配天应地的解释,让王莽觉得海内一统,天下太平了。于是大赐群臣,按照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给予赏赐。连仅有的两个儿子王安和王临,也进封为新举公、褒新公。我们再也看不到先前半推半就的政治姿态。似乎此时的王莽心中觉得,代汉指日可待。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祥异不停出现。
首先是广饶侯刘京上言齐郡的怪事。说是亭长辛当一天做了好几次梦,都说上天派来的使者说“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果不信,亭中有新井。而亭长早晨果真在亭中寻到百尺新井。刘京是刘氏宗亲,连刘氏都觉得王莽应为新皇帝,天下岂有不应?
其次是车骑将军千人扈云所说的巴郡石牛、大保属臧鸿所说的扶风雍石,都出现在未央宫的前殿。在上报给太后的奏疏中,王莽还加了料,说他和王舜还在风起尘冥之时,得铜符帛图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最后是梓潼人哀章的两检铜匮。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不仅书言王莽应为真天子,而且提供了一个大臣十一人图,连官名、爵位都写的一清二楚,真可谓路人皆知。这个铜匮是典型的谶纬,不仅被太后和大臣所相信,而且也为后来的刘秀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