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谶纬这种骗人的把戏,在汉代能够蒙得住人呢?这要涉及两个“理论”问题。
哪两个呢?一个是谶纬,一个是阴阳五行。前面这个我们有些陌生,后面这个看上去挺熟的。
先说谶纬。谶纬本质就是一种预言。“谶”就是上帝传给人们的预言。有时它表现为梦的形式,比如说,前文所说刘京梦见上帝说王莽当为真皇帝的事情,就是通过做梦。有时以文字实物作证。这种情况比较多。如众所周知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陈胜就在鱼腹里藏有“陈胜王”的字条,别人看了,就以为是上天的旨意,天是容不得怀疑的,服役者自然听命于陈胜小头头。还有更有趣的。话说秦始皇晚年派卢生入海求仙,访求长生不老之术。然而这个卢生没有求到神仙,更没有如徐福般成为日本人尊奉的神仙。为了应付秦始皇,以免自己的杀头之罪,他不知从哪弄到了一本图书,上写“亡秦者胡也”。始皇见到此语,以为“胡”即胡人也,胡人也就是匈奴,立马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攻打匈奴。哪想这个谶语并非此意,间接地,竟然实现了,因为他的少子胡亥名字有个“胡”嘛!秦帝国的崩溃也正从胡亥统治时期开始。当然此事纯属巧合,而且秦始皇也绝不会这么笨,轻信谶纬之言。因为打击匈奴,本就是他的计划之中,是迟早的事。打击匈奴,获取河套地,是巩固帝国政权的必需。但是谶语确实在心理上坚定了秦始皇出征的决心。在此,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卢生对秦始皇心理的揣测能力,毕竟“伴君如伴虎”,帝王的心理最复杂,能够揣测到老练而狡猾的秦始皇的心理的,必定也是高手。
由此及后来的史实证明,谶语能够被人相信,也往往与使用者对对方心理乃至社会心理的把握能力有关。这就如同算命。有些算命的骗子,并非真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实是他能够根据被算命者的心理变化讲出看上去中听而实际上模棱两可的话而已。
简单说,我们可以近似地把谶语看成是算命的一种,是一种上天的命中注定。秦始皇信,陈胜时代的人信,王莽时代的人也信,甚至后来刘秀时代的人,照样信。这就是谶语的魅力,无法阻挡。
上面说的是“谶”。“纬”则没有这么麻烦。“纬”这一名词,是和“经”相对应的。前汉有了“五经博士”,即你熟通一经,即可成为博士。而出于追求对称性的考虑,王莽觉得还要有“纬”作为搭配才合适,于是就有了很多“纬”书,与“经”书相参照。于是后来有了“经天纬地”的说法,于是后来我们的地球仪上也有了纵向指南北的经线和横向辨东西的纬线。“纬”书后来发展的特别复杂,容后再议。
“谶”是一种口头形态,“纬”是一种文字记载。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王莽、刘秀比较喜欢用,后来曹丕、司马炎也喜欢用,只是后来的人“精”了,再用就不怎么好使。
再一个“理论”,就是阴阳五行。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因为佛教尚未传入,道教也未成系统。我们吹捧的儒家,则是在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阴阳包括阴和阳这二级,一个很好的体现就是八卦,不必多言。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相生、相克两种理论。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比如木生火,可以粗浅的理解为钻木取火。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还有数理:金为七,木为八,水为六,火为九,土为五。嬴政定秦朝为水德,因此秦朝“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五行还有对应颜色:赤代表火,黄代表土,白代表金,黑代表水,绿代表木。秦是水德,因而“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关于五行,还有很多很多的说道,很复杂。
那么,关于王朝替代,统治者如何使用阴阳五行呢?顾颉刚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中,说得特别清楚。简言之,我总结为如下几个阶段:1、邹衍的“五德终始说”。邹衍是齐国人,齐国一出儒士,二出方士。邹衍对五行说进行了系统整理,并著书立说。大概是说:一个政权的存在如果具有合理性,那么天子一定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得此一德,他就顺应天意坐龙位。后来他的国,德衰了,上天显示符应,就有新的五行中的一德取代他,即有新的政权、新的天子出现,于是完成朝代更迭。
2、秦始皇自认为是水德。水灭火,根据五行相克理论,周自然为火德。
3、刘邦开始也接受了周为火德,但他同时也认为自己是火德。那么秦代怎么解释呢?他便把秦说成是“伪”德,不算的。
4、汉武帝经过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对儒学的大改造,经过一番论证,认为汉应承自黄帝,黄帝是土德,自然汉应为土德。这样土就可以克水,汉朝取代秦朝便说得通了。
5、但武帝刘彻的理论随着他的穷兵黩武、丧失民意而逐渐失去威信。到了王莽这里,有刘歆这等理论高手在此,大汉便重新定为了火德,而王莽的“新”,成为了土德。王莽、刘歆的改变在于把相克的理论变成了相生,于是有了前面哀章所献的“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赤帝将玺印传给黄帝,象征着火生土,王莽岂有不代汉之理?
当然,理论总归是理论,理论的提出,总要现实去支撑,即看这种思想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可以说,王莽在把握社会脉动上,绝对是一顶一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