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从改名开始_帝国的崩溃_奇书网
返回

帝国的崩溃

首页
十 从改名开始(1 / 1)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讲了这么多理论,无非说明两个事情。一个是王莽的篡位,绝非我们印象当中那种心怀不轨的行为,而是一个符合大汉将衰、试图除旧布新的政治举动。另一个则是王莽为了废汉立新,不得不用种种政治手段给普天之下找到一个“合法”即位的理由。然而大汉江山已经历经二百余年,刘氏正统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用什么手段来转变人的观念是复杂的政治问题。王莽的竞选梯队想出了“谶纬”这个绝妙的招数,用神学(你也可以说是迷信)来警示代汉立新是上天所赐。土德代替火德,乃是“风水轮流转”的产物而已。

更为绝妙的是,做为个人,王莽在向太皇太后汇报代汉原因的时候,说是“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拿大汉祖宗说事,我不才王莽对天是敬畏的,不敢不接受汉高祖刘邦递给我的朝代接力棒。

假设这个谶语把刘邦换成孺子婴,说是孺子婴传位给王莽,那就没有说服力了。估计人家王太后连睬也不睬你一眼。惟其祖述刘邦,则王太后也心有余悸,不敢对天有所怀疑。

于是王莽“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王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同时在接受仪式上,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说我王莽以老年之身,奉承大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哀叹良久。百僚陪位,莫不感动。大秀一把。

王莽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王朝起名为“新”呢?史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曾经封为新都侯(还记得他归国南阳时,所居住的新野之都乡吧),故名为新。这派说法,支持的人比较多,以东汉的王充、元代的胡三省、清代的赵翼为代表。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新朝”的“新”,实取“新”字的文义,即改旧、更新为新,开始、始基为新。坚持这种说法的人不多,但很有道理。我摆在这里,存疑给大家,自己随便解去,哈哈。(建议大家查查唐、宋、元、明、清的命名原因,留个作业哈)

但玩笑总归玩笑,之所以从“名”谈起王莽的改革,就是因为王莽改革的最大特色,便在于“起名”、“改名”的特色。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学过一点词汇学的人都知道,在词汇分类的研究中,政治词汇的能产性是最强的,不同的政治家宣传自己,要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必然要用新的政治名词、新的政治主张来装饰自己。王莽时代已经不是汉初“萧作曹随”的年代,必须要在变化的情势中提出新主张才可以。

王莽深刻理解这一点,加之他本人就是“礼”学家,事事讲求过场,他秉承前汉以来《春秋》学家主张的“王者受命而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自号也”的原则,在文字上大下功夫,以图让百姓头脑中理想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于是在官名、爵名、地名、人名,他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非把你改晕不可。

首先是官名。前面叙述王莽的发迹史已经说到,王莽掌权后就对官名做了微调。但这次不同,一旦身为皇帝,九五之尊,便真正掌有无限的权力。王莽用改名的方式对前汉官制进行了调整。以王舜为太师、平晏为太傅、刘歆为国师、哀章为国将,称为四辅,并且神化一下,分别以岁星、荧惑、太白、辰星和东岳、南岳、西岳、北岳比作神明,以安新公、就新公、嘉新公、美新公冠之以上公爵位。命甄邯为大司马、王寻为大司徒、王邑为大司空,是为“三公”(这个没变)。以甄丰为更始将军、王兴为卫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盛为前将军为“四将”。一共十一公,三公、四将也都有爵位(其实其他官职均与爵位挂钩,容后再详述)。这大大超出了大汉“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数量,以至于献图者哀章、看门者王兴、卖饼者王盛都可混迹于其中。

原来的“九卿”,则纷纷改名,重新搭配,添加新官,变成“九卿——六监”制度。

对于一百多个郡级官员,则统一改太守为大尹,把掌管武事的副郡级官员——都尉统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

后来又令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置相当于太守的大夫,和相当于都尉的属正,以便直辖。

总之官员名称一片大改,让任何研究这段历史的人都大伤头脑,非捧着图表参照不可。

但还没完。

他还试图恢复周代的五等爵制度——公、侯、伯、子、男。这个跟官的级别规定的较死。

公者,即上面所述十一公也。侯、伯可以做太守的官,子、男可以做县令的官。当然对于官和爵关系的探讨,问题很多,我们也难以搞得清楚。这里只是从一个社会学的角度简单看看五等爵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王莽羡慕西周,因而他仿《周官》,行周礼。周代包括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包括春秋和战国。西周和春秋,基本实行五等爵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即为大宗,非嫡长子就只能做为小宗。而大宗中的下一代又有大、小宗,小宗中又有小、大宗。于是就存在大大宗、小小宗,大大宗就是公,小小宗则是比男爵还要小,似乎已经是平民或是家道中落的奴隶了。然而这些是这个时代“礼”制存在的社会基础。然而战国“礼崩乐坏”,战乱频仍,新的爵位制度呼之欲出。首当其冲的便是秦商鞅变法确定的军功爵制,这种制度规定你杀的人越多,爵位越高,奖励越厚,封地越广。这种爵位制度随着秦王扫六合而成为唯一的爵位制度,到了前汉渐渐演变为“二十等爵”,去掉了“战时性”而成为纯粹的身份标志,成为百姓缴纳赋税的参照标准。爵位越高,地位越高,优惠越多。而这种爵位层级多,使社会的纵向流动可以十分流畅,出身不好的贫民,如果“有才”,完全可以通过饱读诗书,成为帝国的骨干。这就如同我们上台阶,同等高度,台阶数量多的,就容易攀爬;台阶数量少的,每上一阶都显得格外费力。西周——战国的过程,实际就是打破爵位壁垒的过程,然王莽反其道而行之,恢复周爵,焉能不是历史的倒退?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