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简明货币史_帝国的崩溃_奇书网
返回

帝国的崩溃

首页
十三 简明货币史(1 / 1)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在谈到改币政策的时候,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货币史。

金银天然就是货币。尽管我们今天使用的都是纸币,但稍有点经济常识的人就知道,这些纸币的背后必须要有黄金做支撑,否则乱发,会导致货币发行量大于实际需要量,引发物价腾跃,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元代准备金、大量印钞导致亡国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是以铜钱做为日常货币的,相当于现在的纸币。

纸币是到了宋元才出现,而且每张价值很大,有点类似今天的支票。(汉代还不可能有的,纸还没普及呢)

白银是直至明朝才广泛使用(请自己翻书《白银资本》,主要来自外来西班牙银元的传入),先前只用于唐宋的军费、政府军费,百姓是禁止用的。所以你看《水浒传》《金瓶梅》,白银屡见,就史实,那是错的。但这两部名著,是明朝人写的嘛,所以做为文学作品,也甚可理解。

金子则一直是贵重金属,尤其大量出现于先秦、秦汉的典籍中。因此我们大体可以认为先秦至莽末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华大地上的货币用的最多的是黄金和铜钱。

但是专家考证,那个时代的黄金基本属于称量货币,往往论斤算的,是衡量贵族财富的一个标准,很少用于日常流通。所以你常常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辩士们车带万金,游走于列国之间,利用口舌、发放黄金说服某某国退兵之举,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行为。

也正由于黄金的使用往往体现着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政府行为,所以民间鲜见,至今我们也无法推断出当时黄金与铜币的比价,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黄金留给我们的第二个历史之谜是,新莽政权败亡后,大量的“金”从典籍上消失了。象汉武帝那样大量赏赐功臣“千金”、“万金”的事情很少见到了,东汉的皇帝代之以上亿万的铜钱或是田地做为封赏。“金”哪里去了?

这就引起种种猜测。

有的说《后汉书》的修撰与《史记》《汉书》相隔久远,《史》《汉》两书及其他先秦典籍所说的“金”,乃是铜。意思就是说皇帝赏赐给功臣的大量“金”,乃是大量的“铜”,秦汉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黄金。

有的说“金”是指黄金,只是由于东汉佛教兴起,黄金纷纷被用作铸造铜像的上的镀金或是用于书写金经,因此才越来越少。

都有道理,也都有缺陷。存疑,存疑吧。(研究历史和叙述历史不一样。用说故事的方式去讲历史,往往可以在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上允许叙述者加入一定的推理、联想,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用笔也可以灵活。但如果依着一个严谨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接踵而来,似乎任何一个问题都很难定论,不知不觉你就被套进去了。所以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也要有敢于跳出来、存疑的精神。否则就掉入史坑了,呵呵。)

先秦秦汉时期,人们用的最多的,主要还是铜钱。但形制(样子)变化最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提起古代的铜钱,我们基本都会想到外圆内方的样子,所谓“天圆地方”嘛。就是李自成起义,所发行的钱币也是如此。

统治中国历史时间最长的,当属五铢钱。五铢钱就是典型的“孔方兄”。它始于汉武帝,中经王莽改币,又在东汉恢复,虽在魏晋南北朝有所反复,但到了隋文帝时期,重新恢复使用。

汉武帝之前是三株钱,再之前就是秦半两。秦半两的推行,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交流。相对照的,战国七雄所使用的货币则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我们的王莽改币就与战国货币相关。

战国七雄,我们可以将诸国看成四大经济体,存在四种货币体系:三晋——赵魏韩的布币、齐燕的刀币、秦的圆钱、楚的蚁鼻钱及郢爰。这些货币体系当然不是封闭的,因为各国经济往来也是十分频繁。而在发展成自铸货币之前,货币主要还是贝币。因此,不难想象,齐国靠海,贝壳多有,等于齐国掌有货币发行权(就像当今之美老大),齐桓公称霸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

当然随着秦始皇逐灭六国,中国的货币开始变得简单。

嬴政宣布,全国一律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做为普通货币;同时贵族可以拥有黄金,以“镒”(20两)做为计量单位。货币的统一十分便于政府收税,更为便利的是有利于各地经济的沟通,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新货币的形制比较简单,较之刀币、布币、蚁鼻钱携带起来方便得多,所以历经数代,基本形态也没有多少改变。

唯独有大的改变的,发生在王莽时期。

可以说,王莽的四次改币,眼花缭乱。

形制上,刀、布、圆钱都包含其中。

材质上,金、银、铜、贝对历史先前曾用的材质做了大综合,而且还用了“龟”材。

过程上,越改越繁,最后忽然戛然而止,重新恢复到天圆地方的路子上来。

特别复杂,特别有趣。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