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镔真得咬牙将关于m国的情报扣了下来,并一直没有继续看完情报.既然开始了,就让刘永福让管风平他们去决定怎样结束,该自己做的都做了.之后,军人和华人苦工们的奋斗结果就不是自己所能把握,充其量能给予一点点成功希望.其实,很早就是情报局,准备工作开始后加上总参谋部,都受监国王之命而一直关心着美洲形式变化.可现实就是四个月能接到一份关于m国的情报就到极限了.
‘刘永福个管风平不论提出任何要求,国内要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但是,包括我在内,谁也不准瞎指挥.不过,所有想法都要汇总起来,以建议形式传达给m国.‘载镔下达了这个命令后,一头扎进了更具把握性的国内建设.正当载镔大刀阔斧时,驻普鲁士大使馆的一份情报和俾斯麦的又一次回信使载镔认为到了一个恰当时机,于1868年初秋对普鲁士进行了国事访问,并由此引领帝国军队踏上了铁血征程,使1868年成为中华帝国争霸世界的开端.[注:本大章即将完结,载镔出访普鲁士的详情将在<铁血之路篇>叙述].
从普鲁士回国,兑现了对普鲁士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承诺.之后,一直到华俄战争开始前,载镔一心扑在国内建设上,再没亲自费心过国外.最后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余时间的1879年,中华帝国与德意志组成同盟国,率领大小跟班儿们大战以yfe三国为轴心的对手.中华帝国之所以成为一战领袖国家,并最终成为获取巨大利益的战胜国.
正是以从1868年[也有历史学家坚持从大帝执政的1861年算起.还有部分学者觉得该从卫国战争前算起,标志是世界十强之一的东方公司前身,安庆军械所得到监国王的热切关注而飞速发展.说法莫衷一是,各有论点依据]后十几年的飞跃式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即便以人均产值计算,半工业半农业的中华帝国是公认的准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仅比y国稍差,特别是军事工业能力还在y国之上.因为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中华帝国的工业就是从军工业起步.十几年时间就从大工业最重要组成部分上超越世界第一工业国家,不是特殊原因很难办到.不仅是不能把yy当现实,而且终究有畸形发展之嫌.
事实上,中华帝国发展史上,终历史记录中所谓的第一次工业化飞跃,的确是军重民轻,而且情况很突出.但这并不是个错误决策,同样是特殊原因所决定.因为,从卫国战争胜利开始,不但是载镔一意坚持,更因为,只要中华帝国不想再次沉沦,必需走上争霸世界的战场.所以说,重视军工产业是个必然之举.
同样是必然,比世人多一百数十年见识的载镔不会让中华帝国的第一次飞跃式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天下.而是政治,文教,科技,等等一切国家发展的支柱无一不在飞速发展.即便是涉嫌轻民的工业,民用工业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中华帝国根本没什么民用工业,只要有进步,百姓就很满意了,反倒是发展过快没什么好处.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能轰然倒塌的小农经济体系从高楼大厦被慢慢拆成了平房,百姓已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工业化国家道路.于是,在厚积薄发的第二次飞跃式发展以前,载镔就对沾沾自喜,想躺到功劳簿上睡觉的军政官员们这样说:‘正因为百姓太容易满足,我们更要让百姓更满足.因为,既然很容易,我们为什么不多做些呢‘
还是这很容易满足,帝国百姓对战时体制极少有反感,反而给予国家最大支持.因为,战争中的百姓并没有受苦,反尔能品尝到军队胜利的快乐,享受到丰富得资源所带来的便利,还有再外受人尊敬得自豪感.因为,在华俄战争结束前的世界就都知道了,中华帝国是个不可轻视不可污辱的强国.谁又不想当强国子民呢
于是,不用费很力气动员,百姓主动支持国家.否则,没有综合性的战争支撑能力,即便中华帝国幸运的成为战胜国之一,大慨也只能做做喽,吃吃剩饭,甚至有可能被大国出卖.就像原史中,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载镔怎能不知道五四青年节的由来起因呢!
在准备移民局组建以前,载镔就因为要深切利用犹太民族的优势而决意深化并加快政治改革,并组织了数次高层人员参加的政治改革研讨会.当他将m国的情报扣而不问时,深化政治改革以势在必行了.多年后,尚健在的一些高层人士谈起1868年初的监国王时,均是感动中带着好笑.说陛下乃千古经国天才,但的确不是经事之才.但帝国有幸,在那个几乎是监国王万岁一人说了算的时代,陛下深知自身缺点,对敢想敢干的部下,只要没犯大错,通常是指出其哪里失当,最多小惩为戒,却从不插手捣乱.其中最大例证就是颠覆m国,为不使刘司令和管局长困惑,竟然数年时间不闻不问,直到原来的m国被正式被分裂,才欢呼出声.也正是因为不想影响具体执行中的m国计划,监国王万岁才一心推动了帝国第一次飞跃式发展......
在访问普鲁士以前的半年里,载镔不断得以命令形式要求实施新政策.其中最重要得是两项大政策的确定,还有一个批判.
政策其一是‘我国要开始执行开放政策.一切以扩大内需为主,暂不主动追求外需,但要以自身内涵或实力于潜移默化中吸引外需.此需要为国家人民之一切需要,工业仅为其一.‘
为此载镔发言说:‘......我们将成为一个开放式国家,现在刚打开地这条门缝太窄了.但将国门一下子推开也不合适.这几年来的所有新政策都要实现,可我也为此说了无数次慢慢来.虽然我心急如火,但国门还是要慢慢得,却一刻不停的打开,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容易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国家开放.如果一直没有战争,将以三十年为宜.如果十年内爆发大得战争,那么就是十年.不管战争有没有我国参与,都值得大加利用......‘
这个可以说是囊括一切政策的通过,出乎载镔意料的没有受到多少阻力.除了监国王的威望和能力,还因给了开放政策以似乎相当成的时间.但另一大原因竟是大部分人都不懂什么内需外需.出于服气甚至崇拜,认为监国王提出的政策肯定先进,事实上的确先进.但另一项涉及到具体规定的政策就受到了很多质疑.因为载镔提出了鼓励人口流动.
载镔看了那么多架空小说,竟不记得有谁提出鼓励人口流动.都是以暴力或欺骗手段使农民离开土地以促进工业发展.事实上,那是人口很少得欧洲国家需要的手段,不可能适用于人口大国.其实,国家要进步,只要人口流动起来,岂止促进工业发展呢,而且是科学得循序渐进.因为现实中,工业化不可能一夜成功,人口也不是一鼓励就流动起来.而是工业一步步发展,流动人口一日日增多.谁都不可能一个工厂容纳一千万工人,也不可能一万个工厂只有一万流动人口供选择.如前所述,谁要杀地主迫使农民进工厂,等着他的只有强力反抗.所以,促进人口流动实在是个利远远大于弊的政策,但是......
要知道,中国历朝历代都在尽力限制人口流动.表面原因是为了便于人口管理,内在原因自然是为了王朝永固.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载镔个人认为是怕百姓过多交流后不服气一家统治天下.事实上这种想法谈不上错,但把人口固定住能使家天下永存吗历史已证明了一次又一次.因为,使百姓成为聋子瞎子,的确能使天下臣服一段时间,可那还是王朝初期的轻徭薄赋,吏制清明时期.一到忘乎所以时,被害惨了的百姓反抗起来,就是山都拦不住地飓风.
如果人口流动起来会怎么样呢那将小乱不断,游行示威行动必将出现,还可能出现几个邪教.但限制人口流动一样乱子不断,只是被统统封闭住了而已.问题在于,自信得国家才敢于让人口流动,流动地人口也能看到国家的自信,所以,翻天覆地的大乱不会出现.何况,载镔是要结束家天下历史,怎可能向这个封建政策妥协!
当然,鼓励人口流动政策遭受很多质疑的原因不仅仅政策本身,还在于载镔将后世人民基本权力之一的言论自由加在了里面,并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批判.载镔公开摆明了批判康乾三朝的文字狱是残酷的错误行为.:错误行为‘这四个字纯粹是为了减少这个批判为某些阶层所接受的阻力而采取的温和词汇.其实载镔心中在发誓一定要将康乾两帝从统治阶级刻意营造的神坛上拉下来,不踩上几只脚算对古人客气.康熙,的确是一个不错得皇帝,但离圣祖那个圣字差太远.乾隆,充其量就是个半瓶醋政客加二百五文人而已.可怜啊,二十一世纪孩子心中的乾隆竟然比秦始皇汉武帝伟大多了.
载镔于强势姿态下,半年时间里通过十几个新政策,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叹.连对康熙乾隆的批判,在载镔承认了康乾盛世主要是正面意义之后,也基本上接受了.对这个两个皇帝夸大其词的赞颂全部取消,内阁文化部门官员开始公开批判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现像,但进入教科书还为时尚早.载镔则趁机全部取消违制罪的全部内容.说白了就是,普通人要做身皇袍穿都行,但这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时谁敢哪!
唯有人口流动政策争论不休.其实,同意和反对两种对立派不多,主要是犹豫不决者.反对者也并非一定是不想好,只是这不同于循序渐进的国门开放政策,毕竟给人家欺负坏了,脑子或多或少都开了些窍.但鼓励人口流动不仅是与原政策完全相反,更主要在于原政策并没受过冲击.倒是言论自由,激烈争论几天,有载镔脸红脖子粗着坚持,反对派抵抗了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嘿,连圣祖皇帝都批判了,还能防民之口吗
载镔虽然很独,却不反对争论,可不能争论长了啊!这可不是一经宣布就见效,但宣布时间越早越好,纯属多一天是一天的政策.
正准备强制执行时,驻普鲁士大使馆的情报和俾斯麦的信到了,载镔很快做出了出访普鲁士的决定,并因此再给了一段讨论时间.并在临行前语重心长得说:‘我不想说有些人坚持的东西是糟粕,但绝对不是精品.而现在的我们连祖先的伟大都要暂时忘却,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伟大.我们当然要坚守祖先留给后人无数得各类财富,但大多古老政策不在此列.如果,你不能证明某些政策一定好,那么,为什么你要放弃可能成就伟大得创造,而去坚持可能留下骂名的历史呢想想吧,在创造与固执间,你选择什么......从大乱到大治,需要抛却许多旧得东西,接受许多新思维新理念.其中肯定有不该抛弃的,也有不该接受的,但做了总比固步自封好.‘
天地任我行,从出发到回国,中间是十余天的访问会谈.载镔回国时正是秋高气爽时,心情更爽.临去普鲁士前,那充满倾向性的话竟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是啊!古往今来的人才虽然各式各样,但最杰出得无疑是创造性人才.比如工匠,做为封建时代的低贱职业,历来被人瞧不起,但公输班就能名垂青史,多少帝王将相不被人所知,但公输班被人记住了,即算与孔子也可并列,只是前者没有后者被后人虚抬的那么高大.这就是创造性人才,当然是大才了.不管你怎么瞧不起他的职业,不服不行.
所谓保守人士,或者比人更理解这些道理.他们中很多人就像是明知有病,就是怕动手术,又强行拉上手术台.不过,七年多时间,不算短了.欲速则不达,载镔几乎是在有意培养一定的反对势力.虽然清代皇权极大,但有一点点做为的皇帝,都不会无限度使用,而是利用党争以维持平衡.但载镔没想过党争,而是打算用上半生的独裁获得下半生和今后的民主.
总而言之,鼓励人口流动政策在部分人保留意见中通过了.但有人慎重得提出了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载镔随口提出建立公民身份证制度.此中作用倒很好解释,一张随时可供官方查验的塑封硬卡纸而已,听者也很明白.但问题也出来了,什么是塑料
1868年以前塞璐珞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塑料似乎是二十世纪初的发明,方便了人类几十年后又成为一种很难消除的污染源.但载镔一点不觉得它不该更早出现,也有把握令塑料提前出现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呢!对塑料这类功劳极大,过错也十分明显得产品,既然知道它的特点,从其一出现就加强管理是个好办法.可身份证制度的开始,肯定是靠不着它了.证件很简单,塑封等将来再说.这样一来,除了发放身份证,国家必需还要有随时提供补办身份证的机构,而且肯定要免费,要投入很大一笔经费.但鼓励人口流动能不花钱吗再说,既然办[补]身份证免费,身份证制度就可以强制实施,正是促进流动.因为,在二十一世纪的某些农村里,都有人终生没去过城市.在限制人口流动的十九世纪,一生困在一乡之地的人有多少呢
支持者在监国王鼓励下,越谈越兴奋,思路越来越清晰,鼓励人口流动的实施办法越来越多.于是,颇有点二百五的载镔又想起一个大问题,身份证上的照片怎么办此时的照相机使用太麻烦了,不可能适用于一国人口使用.嗯----,对啊!柯达公司最杰出的成就是在1880年发明了卷筒式胶片,简化了摄影技术,但照相机却发明了几十年了.
对,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