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僧衣,慈眉目善的老僧禅坐在床上,垂着两条长长的白眉动情地对盘坐在下方坐垫上的瞪大了眼的小沙弥静空讲道:
“我们龙华寺是处于佛家十六宗之外却又不成一宗的特殊存在,坐落于龙华山峰,一座大殿,正院,东、西、南院,几座偏房,总共一百来名弟子。综合各个宗门的精华,摒弃其不足,用以佛论和佛经的学习;以武为修、以咒和印为本、铺助以符。
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
再者戒,是为佛家共通。凡佛家弟子是否在寺院还是何宗何门何寺都修行,遵守。
当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说:‘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可见戒在整个的佛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应该视戒如佛!否则,就辜负了我佛如来慈愍众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众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据梵网经,则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称为大乘菩萨戒。这都是成就四众弟子防过止非,圆成佛道而定的,我们应当如法受持,才能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
修持的方法以持戒为本,因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发慧。也就是说,只要持戒精严,则三业自然清净,如此,必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
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为特殊,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论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学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学人,只要严持戒律,即可圆成佛道,证无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静空你太过顽劣,但为人机敏,慧根天生,倘若能好好约束自己。习得无上佛经,再修炼一身武力,结合佛印和十大咒,十小咒,以符为印定能成就一代宗师。历练红尘,历尽劫难,德遇机缘方可成佛;从而再向佛陀进发,也许能救众生于水火之中。”
“嗯,师傅弟子定不误您所望。啊——哈哈,我静空是未来的大佛,救众生于水火的佛陀,我。。。。。。”师傅的话音刚落,静空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双眼之中全是小星星。
“静空——”老僧赶忙打断正幻想中静空,还是一副痛心模样,不禁深深地叹出一口气,想到自己几年后就要。。。。。。不禁一阵担忧。
“师傅,弟子知错了,请您惩罚弟子吧。”静空看到师傅紧锁的眉头和担忧的神情,还以为是自己又惹师傅生气了(心里却想着,佛家吧是戒怒吗?怎么三百多岁的师傅还。。。。。。)赶紧认错。
“算了,以后一定要切记谨记,不可再犯了,佛家大忌啊!继续讲课吧!"
“是。”
“法界无尽缘起,皆由一心而生万有,但一切诸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体)即万法(用),万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缘起之理而立三观:
真空绝相观:观遍法界一切诸法,都不外乎因缘生,依他起,均无自性,而众生的知见,都是属于妄情遍计,如翳眼空华,因病而现,所以称真空绝相观。
理事无碍观:因为作真空观,则诸妄相灭而真性现,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变为体,随缘为用,众生因妄情遍计之业感而生万法(事),但万法皆以真如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观,故名无碍。
周遍含容观:既知万法乃随缘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体。所谓真如,是无形相的,不变异的理体,故称真如,倘能依理作观,即可返用皈体,理事圆融,人我无别,万法如一,因此谓之周遍含容观。”
“师傅,万法和真如怎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