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说到文化,刘嫂读书不多,只上了三年学。但她的记忆力非常强。在路上,她把本县沙糖桔发展的历史一一告知了有水。
刘嫂说,我们村种植沙糖桔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四百多年前,有一天,明朝皇帝闲来无事,棋兴顿起,召来大理寺正卿刘仁对弈。刘仁早有准备,怀揣家乡佳果,伺机献与皇帝,以求宠幸。奕罢,刘仁献上佳果。皇帝品后连称,日:“清甜爽口,蜜味无渣,好果,好果。卿家,此果从何而来?”
“禀奏皇上,乃出自家乡。”
“传朕圣旨,将汝乡沙糖桔一律封育,果熟采摘,进贡上京,供皇室品尝。”
听完后,有水问妈,“刘仁是那里人?”
“西沙村人。亦即是现在的桔乡村。”说完,刘嫂有意识地带儿子在县城逛了一圈,在行进中让他了解县城与农村的差别。
县城并不漂亮。许多店铺冷冷清清。马路上自行车川流不息,人流似海。人们大都穿着蓝色或灰色或草绿色的服装,显得整洁,朴素、大方。他们远比农村人阔绰,只可惜,目光总是带着一种对农村人的歧视。有水在年少的心灵中留下了这样的一个络印。
刘嫂在农贸市场找了个好位置,刚放下担子,便有几个人走过来买桔子。
有水似乎对买卖不感兴趣,总是抬头东张西望。
过了一会,有位贵妇人打扮的妇女微笑着走过来问:“刘嫂,今年的桔子有好价钱吧?”说话者是刘嫂的老顾客,岁数比刘嫂大了将近十年。右脸上留有一个五分硬币般大的胎记。
刘嫂张开厚厚的嘴唇,微微笑着回答,“还是一样0.25元。”
“同我称50斤。”
有水听见来人一次要这么多,眨着圆大的眼睛,抬起头说:“阿姨,我们村的桔子好吃吧?”
贵妇人抚摸了一下有水的脑袋,“好吃,不错。刘嫂,是你儿子吧?”
刘嫂一边称桔子一边说:“是。有水,叫声葛姨。”
有水叫了一声,“葛姨,多谢你帮衬。”
待葛姨走后,有水贴着妈的耳边,说:“妈,城市人虽然不是很富有,不过,舍得花钱消费,喜欢吃桔子。”
刘嫂轻轻抚摸着儿子尚嫩的手,笑了笑,没有说话。
“妈,我敢说桔子的消费今后将是个庞大的市场。”有水转动着眼珠子说。
“你是在耍聪明吧?”刘嫂盯了一眼儿子。
“妈,你信我,只要我们多种桔子,今后一定会有钱赚。”
“谁相信你?”刘嫂觉得儿子年少幼稚,不想浪费口水,干脆转过身去。
有水见妈不理睬自己,双脚庠庠的便想趁机溜开,却被妈发觉拉了回来。有水没话找话,“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种很多的桔子?”
“看来你妈是没有这个本事了。你用心读书吧,做农民是没有发达的。”
有水不同意妈的说法,“妈,你也太悲观啦。高佬伯偷偷对我说过,人家某些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搞了几十年才有卓著成效。我也在想,农民会有发达之日的,只是时间问题。”
刘嫂见儿子没完没了的,干脆一手把他拉到面前,吩咐他看住桔子,自己去药店买些胃药回家。
有水一点耐性也没有,只待了一个课间操的时间就觉得厌烦了。
忽然,他看见前面不远有间新华书店,兴奋极了。他看了看箩筐上还有几斤桔子,决定不卖了。他把箩筐搁在书店门口,然后走了进去。他看上了一本《柑桔栽培与管理》的书籍,想购买却没钱。
一位生得娇小玲珑的女售货员见他看了大半天,便开口叫道:“喂,小朋友,你究竟有没有钱买?”
“我……”有水的右手掏进了裤袋,四个手指在里面划圈,半个时辰也不见出来。
女售货员白了有水一眼,“想看书回家问你妈要钱嘛。”
有水灵机一动,对女售货员说:“阿姨,我身上没钱,能不能用桔子去换这本书?”
女售货员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毫不腼腆的有水。他光着脚板,衣服破旧,几乎是补了又补,补了又补,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她想了想,说:“你过去那边问一问站在办公室门口的葛经理吧。”
有水按售货员指的方位走去,一眼认出了右脸上留有一个胎记的葛姨。葛姨站在有水面前,露出笑意,细声细语,“有水,我买下你的桔子。你喜欢什么书籍就拿走,钱不够我来付。”
葛姨是书店的经理,她一直站在办公室门口,见到了刚才的一幕,被有水那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所感动。
有水觉得葛姨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有任拿不拘这句话,他当然不会放过绝好的机会。最后挑选了五本,全部都是有关种植柑桔的书籍。
有水从书店出来,似乎被这些书陶醉了,悠然自得地坐在书店门前的台阶上,沉醉于书页内容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