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偏倚心神灵道分明 星光里假酒泪沾襟_杉青豆今年28_奇书网
返回

杉青豆今年28

首页
18、偏倚心神灵道分明 星光里假酒泪沾襟(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当晚我和龙哥到卖店里买了一大堆吃的,妈妈也煮了茶叶蛋,带着矿泉水和干粮的我们在次日清晨不到5点钟就出发了,雇了辆面包车来接的我们,旅游团的大巴在城里发车时是早上的6点钟,两个小时的车程过后来到了青岩寺。

因为社会的发展、商业的植入使得传统寺庙已经失去了在我们心目之中所想象的样子,职业化的僧人和遍地罗布的捐款箱让单纯幼稚的我不禁在那时候所感叹道这座静卧着的千年古刹以“商业化”方式作为发展的理念是与干净、纯粹的初心是相悖的、是不可取的,甚至来说是畸形的。

可是当你拨开表面去看本质,去看底层逻辑的时候,你会怎么认为呢?

首先说明的是,我并没有弘扬推崇或者打压贬低宗教的意思,仅是从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维角度出发与读者对现如今的“寺庙文化”做一个客观的品评和分析。

我承认以我的认知来去拆解已经存在了无数年的宗教注定贻笑大方,但我还是想把我所理解的与书前的您一起分享,更为准确的说我是在通过这样一件事来表达我对待人、事、物的一种观念。

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我们行事风格的差异,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事物就会有不一样的心态,同一件事放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力也不一样,善良和罪恶有时候都不是那么的相对立,我们在这里乱执着什么呢?秦始皇征战四方,反过来看却是提前结束战乱,这是功还是过呢?伟大的毛主席在延安整风的时候提出来“惩前毖后也是治病救人呀”。

我们眼界和思想跳不出来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的圈子,狭隘与否不能确定啊,更别说让我们的心不偏不倚了,所以我们的看法既不权威也不全面。

寺庙使用商业化发展方式的理念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交给每一个人用内心去衡量,但要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个道理就要知道它到底要表达什么?那就要看在我们的心目中到底给宗教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

信仰就应该是干净的、纯粹的,这没有错。

可是,当我们摒弃主观的胸中短见之后,相信你一定会得出和现在不一样的结论。

当庙宇扩建以后,就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维护院内环境和秩序,为了能让来自八方四海的信徒或者游客获得更大的满意度就得想办法,你说对吗?

可口可乐好喝吗?毋庸置疑,好喝!当然,不喜欢这个味道的人会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它不好喝,因为我不喜欢。”可我要很直白的告诉你:“你说错了,你应该说是你不喜欢喝,而不是它不好喝。”因为它好不好喝并不取决于你,从受众人群基数上来说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没有之一,尽管如此,可口可乐公司每年还要拿出几十亿美元来打看似并不需要的广告。

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是必须的,宣传是必须的。

适当的宣传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何况现在的寺庙已经衍生为半商业的旅游景区。

如果你站在礼佛的角度,就应该摒弃参观景点的心态,要衣着得体、仪表庄严。如果你站在游玩儿的角度,那么在以一个在家人的眼光基础之上来讨论其寺庙的营运方式和出家人的作为就显得很是幼稚。

但我绝对不提倡过度表面化的宣传宗教,当形大于内,就不是一种能够永久持续下去的办法,甚至来说是短暂的。

不同的时代下应不应该有着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当我们用仅有的认知和固定的目光去衡量和判断你所认为的东西,得到的结果却一定不是你所认为的样子,一定是与你的想象的世界脱离开来的。

也正是因为我们害怕这最后一片净土被玷污,害怕一方朝圣之地沾染世俗。所以我们有所希望,希望善良是对的,希望正义终究会来临,希望做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正是因为有好的盼望和期待在里面,所以我们害怕美好被破灭掉,害怕这一切没有道理能够解释的通,所以才会质疑,才会渴求,渴求这冥冥之中立有标杆,并屹立不倒。

如果你相信它的存在,那么就要相信因果报应的轮回,那么你所认为的不公平就是有原因的。如果你不相信它的存在,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偶然的,那么就更不需要怨天或尤人了。

我的意思是,人生的道路上难免起起伏伏,甚至波折、不公平是常态,是主旋律,不要眼眶一红,就愤愤的感慨一句“人间不值得。”也许我们就是那个站起来说不喜欢喝可乐的人呢。

小歌在院内曾问了我这样一句话:“青豆,你说,佛法到底是什么?”

“他什么也不是,如果你要往他是什么上面来理解的话,你就理解不了,因为你出发点就已经错了。”我回答道。

“怎么可能?终归有个解释的呀。”

“你如果非要有个解释的话,那就是“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我不懂,说的再具体些。”

“那就是“不可说”。”

“比如:是否因为有了我们人的存在,为了教化人所以才出现的,因为释迦摩尼老师的诞生才开创了佛教。但,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它本身就在那儿,只是被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而发现的呢?释迦摩尼老师只是作为第一人而将其所发现的取名叫做“佛教”呢?他是发现者还是创造者。”

“你能明白“不可说”三个字是一种答案,而并非我没有回答你,你其实已经是一个明白人了。你的观点很有意思,继续说下去。”

“我们且当做他是创造者,是他发现的这一条能够解脱自己并且可以普度众生的道路,那他的思想就是这一门宗教的核心要义,从割肉喂鹰、五蕴皆空、拈花一笑等等词语来从表面看的话就是舍己为人、大彻大悟以及不可说的心领神会,后面两者都是为前者而服务的,可见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为人民着想的、拯救世间疾苦的,所以你看“他”是怎样做的,是不是就会有答案?”

“如果他是发现者呢?”

“如果他是发现者,那么他领会的就未必完全,他都没有理会的全面,我就更加说不出来什么了。”

“你很有慧根,说的这些虽然笼统但也让人耳目一新,路子很野,但是你的立意有偏差,你所举的例子,谁也给不了你一个答案,或者,给你答案,但无法解释。”

“哦,有些玄机,懵懵懂懂。”

“通俗一些表达是“道可道,非常道”。”

“啥意思。”

“可以说,但是只要说了就不准确的意思。哲学里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能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事物都不严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行,这个说不准确的话,那么你说说所谓的“佛法”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他要你去做“对”的事。”

“不可能,那么多的书籍经典就为了表达一个“对”字吗?”

“对呀,你以为一个对字那么容易表达呀。”

“那你说说什么是对的事。”

“因为对的事太多了,也太不好区分了,所以不好说。”

“举个例子。”

“苹果落在地上,这就是。”

“这就是?”

“这就是。”

“怎么是了?”

“因为它落在地上了。”

“要不然往哪里落?你这是废话。”

“这不是废话,他应该落在地上,然后他落在了地上,这就是你要问的所谓“对”的事。”

“哎?有点意思。继续说下去。”

“你说苹果为什么要落在地上?”

“因为万有引力。”

“孝顺父母是对的吗?”

“是对的。”

“孝顺父母这件事背后的万有引力在哪里?”

“不知道”

“仁义道德是对的吗?”

“是对的。”

“仁义道德这件事背后的万有引力在哪里?”

“不知道。”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苹果落在地上这件事就是利,而我们看不到的“万有引力”就是那个用,这个无就是背后的那种力量,但我们要找到这种力量还不够,应该找到这种力量背后的东西,所谓“玄之又玄”的东西,所谓“是世界”背后的“名世界”。”

“你看,这不就说出来了吗。”

“《金刚经》中的第五品“如理实见分”中说,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答:“不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给你说的这是一个分了无数回岔道的河流,从河流推回大海,的确能够推回去,但推不全面,所以不好说。”

“好像确实不好理解。”

“你看到前面的这片空地了吗?”

“看到了。”

“看到了什么?”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