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触摸中认识万物。一岁多的宝宝会走、会跑以后,无意识地探求欲更旺,喜欢到处翻看触摸。此时大人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允许和鼓励他动手去探索。能闻的让他闻一闻;能尝的让他尝一尝;能动的让他动一动;最好是大人将童心焕发出来,与孩子一起捉蚂蚁、挖蚯蚓、捡石头、玩沙玩水。
在家里也要让孩子触摸各种物品和用品,当然也要清除危险品、易碎物;保证孩子安全。
(3)在真实中认识万物。尽量做到给孩子真实生活的感受,少用虚拟的事物去代替。如果能让孩子看到一只真实的猴子,就不用多看图画中的“猴子”。大人要安排时间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展览会、博物馆、寺庙、商场、运动场、名胜古迹以及大自然的各种场景变化中去感受真实的客观事物。孩子见多识广,智力自然高超。
(4)在细微中认识万物。例如孩子认识了树,就可以对“树”进一步细化,教他逐步认识柳树、杨树、松树、梧桐树、樟树等品种,以及树皮、树叶、树枝、树根、树梢、树冠等树的细部。
孩子认识了车子,就可以教他认识货车、公交车、面包车、小轿车、救护车、消防车、大吊车等等。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越细,就越深刻,自然也就懂得事物的分类和特性。
(5)在用途和特征中认识万物。对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引导他从认识事物的名称逐步转为认识事物的特性。如提示性地问孩子“汽车可以拉货以外,还可以拉什么?”“水可以吃以外,还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看见太阳?什么时候看见月亮和星星?什么时候在白天也看不到太阳?”“除了蜻蜓会飞以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会飞?”“什么东西是圆的?什么东西是方的?”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回答得越多越好。
(6)在想象中认识万物。例如带三四岁的孩子看月亮;先问他月亮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如果是弯月;就问他月亮往左手方向弯还是往右手方向弯,让他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然后和孩子比赛;一人说一个样子;看谁说得多:像梳子;像眉毛;像镰刀;像弯弓;像小桥;像船形帽;像折叠的树叶;像闭着的眼睛;像咬掉一大口的月饼等等。
此外,对云彩的变幻,墙上的水迹,都能引导孩子产生出许多想象来;这样孩子认识世界就会趣味无穷,更加努力。
怎样约束孩子乱打乱敲的行为
金新华
问:我孩子两岁半,他总喜欢用锤子或棍子到处敲打,搞得墙壁到处是破痕,用品也被打坏了不少;前些时又学会了用铁锤钉钉子,搞得地板和桌椅也到处是钉眼子。我们教他要爱护物品,不能到处乱打乱敲,可第二天大人上班了,只有老人在家,孩子又开始了乱打乱敲的活动。我们不明白孩子是怎么学会乱打乱敲的,有什么方法来约束孩子的这一行为呢?
答:孩子最喜欢模仿电视里的动作和成人的所作所为,我想您孩子可能是看了电视中的武打片,模仿片中人物用棍子到处挥舞;家里没有剑,他可能想到用锤子来代替。另外孩子知道在木制物上钉钉子,一定是看到周围有人使用过铁锤这个工具,他也学着使用。
应该说敲敲打打是学习使用工具的行为,引导好了有利于发展动手制作的创造能力。他现在不懂乱打乱敲是破坏,反而感到十分有趣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要求他不许动,一方面难以做到,另一方面也压制了他动手能力的发展,甚至会扼杀一个未来的高级技师或发明家。
冯教授常说疏导重于堵漏,孩子敲敲打打就这样引导:
在家里吊一个大一点的沙袋,高度在孩子的头部以上,以免沙袋撞击孩子的头,另准备几个大小不一的木板或木块,让孩子当作木剑或棍棒在沙袋上打着玩。
还要给孩子做一个工具柜,逐步丰富各种工具,并放一些制作玩具、修理家具的材料。大人要抽时间与孩子一起使用工具,再逐步放手。在此基础上再严格要求孩子不准乱敲乱打,要爱护物品就很容易做到了。
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
王碧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让人感慨无限,因为它让我的小星星从不安分到安静专注。
我女儿写过这样一篇日记:
以前的我非常好动,上课时一点也坐不住,妈妈就让我去学书法,但是我像猴子一样乱蹦乱跳,一会站到桌子上,一会儿又钻到桌子底下,一会儿又去拖别的小朋友的椅子……妈妈又让我去学彩笔画,我就特别感兴趣。一学期后,妈妈又让我去学国画。第一次画的时候我的手没有那么稳,握笔的手摇摇晃晃的,慢慢的我的手就握得很稳了。
我画了很多国画,有猫头鹰、丹顶鹤、小鹿、小孩、大公鸡、金鱼、荷花等等。别看我小小年纪的,我可是我爸爸、妈妈的国画老师呢!有时候晚上回到家里,我就会教他们画画,咱们家现在是一人学国画,全家都会画。
当然我是画得最好的一个,因为我去年参加全国电视“希望之星”少儿书画组获了“全国十佳”奖,虽然我很高兴,但是我没有骄傲自满,我还会继续努力的。现在我上课也很认真了。
培养交往能力,让宝宝落落大方
冯德全
人际交往是现代人才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既靠亲人、老师、同学、朋友、集体、团队之间的友谊,也靠社会、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所以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和谐的家庭,都愿意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发展的国家;一个和谐共享的世界。卡内基曾说:人才的成功80%靠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20%才是他的专业知识。说得一点不错,特别是社会和科技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专业”能力就是善于人的识别、沟通和组织协调。
交往能力与勇敢自信、善待他人的性格紧密相连;又是高“情商”的基础;务必从小培养;特别加以心理的呵护。因为宝宝稚嫩的心灵比他稚嫩的肉体更容易伤害;而心灵一旦被伤害就比较难以康复。社会上那么多内向、害羞、不善沟通和缺乏开拓精神的人;往往与幼时受到人际伤害有关。
孩子是勇敢和开朗的;看他出生时就大喊大叫;要吃要撒毫无顾虑;你亲近他;他高兴了就笑;他需要什么也从不犹豫。在整个婴幼期;我们一方面要慢慢培养规范他的行为;同时更要呵护他与生俱来的开朗性格。
需要常常有亲戚、朋友、邻居、各种生人来看他;用表情、态势、语言亲切地交往;让他感到安全和快乐。孩子大一点时;互相多讲故事;一起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和大声讲演;还要多带孩子外出玩耍,做游戏。
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吓着孩子;任何生人接触孩子先要远一点;给他和善友好的笑脸;给他好玩的小礼物;或远远地表演节目给他看;一定要等待他感觉安全并欢迎你时;你才可拉拉他的手;进而抱抱他甚至带他去玩。要禁止人们不顾孩子意愿;抢着抱、抢着亲热的霸道行为;父母也不要误会客人的“逐步亲近”是对宝宝的冷淡。
严禁成人和哥哥姐姐们把孩子当玩具、当笑料;所有人不准取笑孩子任何幼稚的行为、幼稚的语言和表情;人人都要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孩子对他人的情绪最敏感;经不起粗暴和轻慢;更经不起任何耻笑和羞辱;这方面孩子心灵最易受伤。中国人普遍内向;自我压抑;与幼时少受尊重关系极大。
要保证孩子经常到儿童乐园、亲子园和婴儿园去玩;要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大朋友尽情玩耍;无拘无束;充分交流;做各种游戏;大人有时应参与其中并给予指点。人才的团结友爱、交往能力、协作精神、沟通技巧、领袖才能、服从意识、适度的竞争意识、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遵守纪律和游戏规则的精神都是在集体生活和游戏中培养起来的。
接触孩子的所有人都应常常说文明礼貌语言;如:“你好;看到你真高兴!”“请坐!”“你真棒!”“太好了;我真为你高兴!”“请你帮帮我!”“我来帮助你!”“你让我玩玩好吗;谢谢!”“都怪我不好!”“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没关系!”“再见!”等等。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要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当孩子间发生矛盾时;成人要鼓励他们分清是非;友好解决;对于不良行为也要批评。千万不要在他人面前数落、说教、议论孩子,切切记住,不可大意!
性格的“相貌”和巨大潜能
冯德全
从宝宝到成年,孩子有快乐、上进、健康、幸福的心态和生活,且有事业的成就,这是父母最大的心满意足了。这一前景不靠天命;而是可以人为创造的,是能够给予孩子的人生财富。尽管人的一生中;大自然和社会常有不测之风云、旦夕之祸福;但是如果从小给孩子的性格、意志比较完美而坚强;那么快乐、幸福的人生体验永远是夺不走的;具备创造能力、乐观向上、自强不息性格的人即能如此。
人的“第一生命”的形象、表情和举止;世上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第二生命”中的性格,更是世上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灵“相貌”;它们各自是那样稳定;而人和人相比却又千差万别。
性格是一个人对万事万物(包括对自己)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受人的潜意识支配和控制,总会不断顽强地表现出来。如有的人乐观向上,有的人暮气沉沉;有的人善于思考,有的人是思想懒汉;有的人爱交朋友,有的人十分孤僻;有的人勇敢自信,有的人怯懦自卑;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谦逊,有的骄傲;有的善良,有的自私;有的整洁,有的肮脏;有的慷慨,有的吝啬;有的宽容,有的刻薄;有的善解人意,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表现的层次也都不一样,总有差别处。所以说性格是一个人心灵的“长相”。
性格对于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它是理想、道德、志气的基石,是人生成就的保证,是快乐、幸福的依托,还是智能开发的动力。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话流传了数千年,经久不衰。
经亿万年自然进化和社会磨砺,积淀于人体的潜能是巨大而多方面的,不仅有体能、智能,还有因人类的长期适应性历练而储存于脑内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潜能(姑且统称为人的“性格能”);是一种非智力心理的高层能量。这种心理能是人类的精髓,是动物界所完全不可能具备的。
性格的能量总会因适应生活而不同程度地开发出来,但并非开发出来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益,因为它有鲜明的“两极性”。一个人如果养成优秀的性格那就终生受益,如果养成了不良性格就将受害无穷。
人的性格主要是早期养成并非常稳定,三岁或七岁以后较难改变,因此心理学界称性格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生活经验的“合金”。中国古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指早期性格养成的重要性和它的长期稳定性。
人的智能没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可以尽情地开发。而性格潜能务必开发其正面部分,抑制它的负面,那就要为宝宝选择丰富、有益、有趣的生活。如果不为孩子安排丰富、有益、有趣的生活实践,不良的性格自己就会滋生出来,例如消极、懒散、自卑、懦弱、自私等。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孩性格像男孩怎么办
金新华
问:我的女儿有点像男孩子,而我对孩子的希望是:文静、聪明,对外语感兴趣,有足够的自信心。请问:我怎样培养女儿形成我所希望的性格特征呢?
答:孩子的性格一是由天生的气质,二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您宝宝有点像男孩的样子,这就是天生的气质。如果您想让宝宝保持女孩子文静的性格,后天的环境教育也是可以改变过来的。但我觉得您宝宝只要不是太过于男孩化,没有必要强迫改变她的气质。只要具备聪明活泼、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积极上进的基本性格特征就非常好了。关于优良性格的培养一是环境濡染,二是榜样诱导,三是克服溺爱。如果您三条做到了,就会培养出一个优良性格的好孩子。
你见过性格比较完美的孩子吗
冯德全
人的性格基础是在习惯中形成的,是小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人的性格往往带有习惯的特征,通过好习惯的培养就能培养好性格。
我曾调查过1000个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性格优秀而智慧上乘的仅占18%左右。这些性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1有说有笑,落落大方;有问有答,有商有量。2不吵不闹,不无聊闲散,总有自己忙不完的事。
再深入观察、调研,这些早慧儿都有以下7种良好性格特征:
快乐活泼常带笑容,表情丰富,口齿伶俐,做事认真,喜爱运动歌舞,喜爱阅读、思考、提问和讨论。
安静专注喜欢静静地做自己爱做的事,如读书、画画、做手工、下棋、听音乐、做科技制作等。
勇敢自信不怕摔跤,不怕运动,不怕打针吃药,不怕在众人面前说话;而且他的潜意识中有良好的“自我意向”,充满自信:“我是一个好孩子,我什么都会!”
勤劳关爱爱劳动,爱帮大人做事;关爱父母、老人和有困难的人;有“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心情。
有独立性,没有依赖心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以自己会做而觉得聪明能干。
有创造性不喜欢重复别人说过的,做事要比过去做得好;喜欢猜谜语、编故事、提问题、种植物、养动物、做玩具和科学小实验,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图书。
有幻想和志气想到长大了要做大事、做好事,要像某某名人、伟人那样;尽管是模糊的幻想,但心中有气概。
华人小说吧电子站
纠正孩子的不良性格越早越好
潘爱洪
我儿子叫潘远阳,现在五岁半。他在两三岁时,曾经一度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自私、倔强、任性、嫉妒,不说话、不合群、不爱学习、不讲礼貌;而且体质差,依赖性强。后来按冯教授的理论和方法对他进行优良行为习惯教育,如今的小远阳变得性格开朗,活泼大方,讲卫生,懂礼貌,能自觉认真学习,有较强的自理能力,连身体也棒棒的了。与两年前相比判若两人,你说怪不怪。
其实孩子在婴儿期虽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早教,但他生活在教师之家非常有利的教养环境中,也受到一些自发的早期教育,身体发育、智力和性格发展都还不算差。但由于我们不懂早期教育的规律,父母的思想不一致,又不实施“教育爱”,对孩子的任性尽量迁就,因而教育越显得无能为力。孩子两岁半以后,几乎10种溺爱的危害他身上都有。周围的人们都说远阳这孩子是无可救药了。
前年7月,我们开始用“冯德全早教方案”教育孩子。
首先是全家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教育方法。大人先约法三章:当一方在批评孩子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孩子解围,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得事后避开孩子再交谈,不得当着孩子的面做“保护伞”。
其次是严格要求孩子,让他逐步适应重新创设的家教环境。起初,当他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我们采取不理睬的办法,任其耍赖,也决不迁就。有时把他关出门外,让他在门外哭上一段时间。这样几次下来,他也知道哭闹是不顶用的。
“打预防针”很重要,我们就尽量在预料他发作之前找他谈话,肯定他的优点,表扬他近来懂道理了,提醒他今天不要因某事不如意再哭闹。即使在他发作时我们也尽量控制自己不发脾气,冷处理或者暂时让点步,等他“下台”后再教育。
例如孩子一出门就不肯走路,要求背,不背就哭。我先是鼓励他自己走,耍赖就不理他,即使哭闹也不迁就,甚至故意把他放到路边上不理他。孩子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走了。他自己走路,我就趁机表扬他:“你看阳阳到底长大了,走路也自己走了,不要爸爸妈妈背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出门要大人背的习惯也改过来了。贵州山多,出门都是山,孩子现在哪怕爬山三四个小时也能坚持。
原来孩子吃饭喝水都要大人喂,要他自己吃就不愿意,总是以不吃饭相威胁。对此,我们订了自己吃饭的规矩。第一天,他不肯自己吃,我们偏不喂他,大人吃完后就开始收拾碗筷,让他挨饿,他哭闹,也不理。晚饭时,他还不肯吃,时间过了仍然收碗筷。整整一天不给零食。到晚上睡觉时他饿了,哭着要吃饼干,我们还是没有给他,并告诉孩子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过了吃饭时间就不准吃。结果到第二天早晨孩子就自己吃饭了。从此自己吃饭吃得很乖、很香,一日三餐均衡膳食,身体就长壮了。
过去,凡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都要,我们也都给他买;有时他还到别的小朋友那儿去抢他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现在不是他要啥就买啥,而要先看看他的表现。我们明确告诉孩子,当他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进步,才能得到这个奖赏。有时孩子犯“错误”了,还要取消给他买某种玩具的承诺。
为了给孩子增长见识,我经常带孩子出门去爬山、下草海,到工厂、农村、学校参观,回答孩子的各种提问。丰富多彩的生活,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吸引过来,往积极上进的方向发展,这才从根本上纠正了孩子那令人讨厌的坏脾气。这是培养孩子优良性格,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此外,还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他自己的事自己去做。现在孩子每天都能按时起居、吃饭、学习、游戏;洗脸、洗脚、穿衣、脱衣都自己动手;晚上会自己爬到小床上去睡,不要大人操心。
在纠正孩子的不良性格中,我们很重视榜样诱导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我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骂人、不打麻将、不无聊消磨时光,有空就看书学习,连看电视也要有节制,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大人的影响。
现在小远阳已认识2000多个汉字,会背诵近百首古诗词,听得懂近百个英语单词,还会心算三位数加减和一位数乘除,心算速度具有小学二三年级的计算能力,能在30秒内准确地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100位。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活泼好动和安静专注的特征在孩子身上已得到较好的统一。
“信息接收器”和“适应小精灵”
冯德全
孩子来到人世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人说她只会吃、喝、拉、撒、睡和长。不,那只是他的生理需要,动物也有这样的特点。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上来思考,孩子心理上的特色才是他的本质特点:他是一架活的“信息接收器”和一个神奇的“适应小精灵”。
宝宝的天性之一是接收外界信息,生后数小时即能敏感光源和声源,能嗅母亲的体气,寻找和吮吸母亲的乳头,能谛听音乐和各种声音,四肢乱动去接触各种物体。随着孩子长大起来会爬会走以后,他可以不顾一切跌跌撞撞去探索信息,抓、摸、看、听、尝、嗅、摔、撕……翻箱倒柜的什么都敢做。在接收的所有信息中,孩子最敏感的还是亲人的话语、语感、语气、说话的表情和态势,因为人天性是群居的动物。
孩子为什么那样贪婪地接收信息?因为他要适应环境的信息而生存而发展,这是大自然为物种繁衍进化所做的安排。他是“适应小精灵”,能在接收信息中悄悄而完美地适应: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各种语言表情、行为习惯,各种内心感受、文化习俗。他的所有“学习”和“养成”都是接收信息而适应的结果,以至形成他的语言、行为、习惯、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人类如深知自身的这一天才特性,那么只要生活环境给孩子良好、丰富的信息,塑造一个健康、智慧、快乐、美好的人生还会难吗?
早期教育说到底是给你宝宝怎样的信息,不靠喋喋不休的说教,而要给予良好信息的“潜教育”,即不露痕迹的教育,或叫“不教的教育”。如果你只会喋喋不休地说教,或无可奈何地叹息,孩子也会适应:成为听话当作“耳边风”和不求上进、毫无信心的人。
手机小说阅读m.hrsxb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如何克服宝宝的“三岁波折”
张先利
孩子在两岁半至三岁期间,通常会产生厌弃学习、拒绝识字的情形。尤其是那些三岁前未形成“识字敏感”的孩子和从未识字,或虽识字但未进入阅读的孩子,他们多数不能集中注意,难于安静,视识字为畏途,结果往往弄得父母无可奈何,只好放弃努力,等待孩子上了小学让老师去管教。有的孩子甚至从此难以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来。
儿童到了三岁左右产生的厌学情绪称为“三岁波折”。这是他们心理发展日趋成熟的一种表现,是“反抗期”的一种反应。因为三岁左右的幼儿运动能力显著增强,知识面明显加宽,自我意识发展起来,要求独立活动的愿望也很快表现出来,被称为“第二次断奶”。这时,有的孩子上了幼儿园,能自由出去玩耍,他们被丰富多彩的生活游戏吸引,对父母的指挥和包办常常说“不”,进行反抗。应当说,这是由“无意识时代”向“兴趣和趋向独立时代”前进了,是儿童成长中符合规律的正常现象,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么办呢?关键是三岁后的幼儿教育更要内容丰富、方式多样,识字则要游戏化,并把婴儿期识字活动的外部兴趣(活动方式的兴趣),逐步引导到对文字本身和读书的内部兴趣上来,以适应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只要能创造多种多样有趣的比婴儿识字高一层次的识字游戏,并帮助他们走进“阅读的大千世界”,就一定能渡过“三岁波折”这条河,还能发展求知欲和意志力等优良性格品质。
刘媚刚满三岁不久,有一个星期,父母因特殊原因中断了对女儿的识字教育,她就整天跟一个小男孩玩耍。当妈妈腾出空来抓她的学习时,她突然反抗了,只要提“学习”她就跑。那时,妈妈心急如焚。正当束手无策时,读到了日本井深先生所著《三岁之前的教育》一书,才知道原来是幼儿心理发生了变化。一般三岁之前的幼儿无自我意识,可以灌输,三岁以后的教育方法不宜再主观指挥。于是,妈妈挖空心思去想出了很多很好的游戏,而且自制了不少教具和玩具,每天晚上玩不同的游戏,完全避开“学习”二字,而实际上将学习内容都融在其中了。她们一起讲故事,猜谜语,捉迷藏(找字卡认字),表演节目(背唐诗、儿歌、唱英语歌);一起打算术牌(加减法),“买卖”东西(计数和加减法),蒙眼摸物(认识几何形状),触物听音(认识物质材料);一起“坐火车”(认识地图),“过家家”(训练想象力),盖物复述(训练记忆力);一起做各种试验等。这些游戏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发展了智力,增长了知识。慢慢地孩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