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星》上传一个月了,按惯例反省一下。
最近几天我总在想,怎样的人物才能被最多的读者记住。
其实按照一般小说的套路,主角都应该是英俊的,聪明的,侠义的,能在危险的局面中力挽狂澜,能在寻常的生活中见微知著,能在艰苦的岁月中咬紧牙根顶风冒雨坚毅前行……反正什么好,就往主角的身上拼凑些什么。
但结果真是这样的吗?
未必吧。
像哈利波特,论才华,论智慧,论勤奋,都比不上电影里那女孩,但奇怪的是我竟然记不住那女孩的名字,却只记住了哈利波特。
郭靖的智商可能还不到正常人的水平线,张无忌是个优柔寡断的家伙,段誉是一书呆子,虚竹长得又丑脑袋又笨,令狐冲胸无大志,韦小宝就是一混混小厮。
但郭靖、张无忌、段誉、虚竹、令狐冲、韦小宝这些名字却能街知巷闻,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到今天,足足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有数以亿计的人记得这些名字。
数以亿计!
为什么?
我最近总是在比较金庸和黄易,很明显地发现,其实单论文笔的话,黄易比金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大唐双龙传》和《天龙八部》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打斗的描写,心理的描写,场景的描写,无不是黄易高出一筹。
但为什么我老是觉得,或者在很多人的心里都觉得,金庸比黄易高明?
对比一下以下这个名单:传鹰、浪翻云、项少龙、寇仲、徐子陵、跋锋寒、侯希白……
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这些个黄易笔下的人物虽然个性各异,但都有一个很显著的共通点――惊才绝艳!
但正是因为他们太过惊才绝艳了,所以总是给人一种雷同感。
这种雷同感在《寻秦记》和《大唐双龙传》里隐隐地存在着,好像那些杀手、剑客、武士、将军,都一水的差不多。
最明显的就是《寻秦记》里,跟项少龙对打争持过的几个有名的剑客,其实黄易在描写这些剑客武士的时候都很花心思,他们的个性都多多少少的有些不同,但现在回想一下,我连这些武士的名字都记不住了,更遑论他们性格上的差别。
但离奇的是,我还能非常清楚地记得风波恶、包不同、白眉鹰王、鲁有脚、霍都、宋远桥、宋青书这些配角。不但记得名字,就连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发生过的大致的故事,都记得八九不离十。
这些配角并非十分惊才绝艳,有些甚至上不了台面,比起黄易笔下那些英风凛冽、气势过人的剑客武士,实在差了不止一筹。但为什么我记住了金庸的配角,却记不住黄易的配角。
仔细地想想,好像是因为黄易笔下的配角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做的事情其实大致上都差不多,要么在争权,要么在夺利,不是为了江山,就是为了美人,甚至是打架时比拼气势,彼此算计时勾心斗角,他们的人生轨迹、思维模式、生存目标都太相似了。
但对比一下《天龙》里的四大恶人,段延庆、叶二娘、南海鳄神、云中鹤,四个人就是四种人生,不论性格、武功、身世、目标、喜好、言行无一相同,鲜明得就像是金铁和豆腐,水和火一样,让人看过一眼就忘不了。
但黄易笔下那些剑客武士、权臣领袖,全都太过惊才绝艳了,意志信念都太强悍了,心智城府都太高明了,让人感觉就很“像”。
就像古龙的书,一读就知道是古龙。江小鱼、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那些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古龙写的。因为那些文字,那些人物都有着一种骨子里的“像”,那种独特性鲜明得令人发指。
鲜明的风格令黄易和古龙有了顶尖的成就,但一个“像”字,却决定了黄易和古龙无法超越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