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的家属院很幽静,环境好。一进门儿,就能看到各种各样郁郁葱葱的花草。此刻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满院飘香。暗灰色的房子呈现着欧式典雅、和谐、古朴的风格。秋兰的爸爸是中科院的考古专家。虽然退休,但经常到外地参加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他还给自己搞了个研究课题。照秋兰妈莳文娟的话说,李智龙退休后比不退休还忙活。这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但也有遗憾,那是一段痛苦又辛酸的往事,这件往事整整折磨了他们四十年。
四十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特殊的运动――“文化大革命”。当时,李智龙在上海一所大学教书,是一位儒雅年轻的先生。因海外亲戚的关系,成为红卫兵批斗的对象。接着,李智龙便被红卫兵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倒了。随后,李智龙被迫到山西去劳动改造。莳文娟思念丈夫,带着大女儿秋红、二女儿秋兰去山西寻亲。秋红在那个时候丢失了。那年秋红有四五岁,正是记忆还朦朦胧胧的年龄。
莳文娟的生日是6月26日,今年是她七十岁寿辰。秋兰一大早就过来买菜,替妈妈张罗着。秋兰的厨艺是跟妈妈学的。莳文娟曾是一位大学老师,江苏人,会做南方菜。她的宗旨是:孩子们只要建立家庭,就得学会生活,生活的本身就是吃穿住行。首先是吃,所以,她在平常的生活中刻意地去引导孩子们学做饭,就连那个宝贝儿子李秋阳也不例外。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她的厨艺完全可以到大饭店当一个特级厨师。秋兰是她的得意门生。可见秋兰的厨艺,还是能抵挡一阵子的。秋兰的厨艺给董建彬带来了最大的实惠,所以,董建彬为有秋兰这样既有文化、修养,又懂生活的妻子骄傲。
莳文娟趁女儿做饭的时候,详细地询问着秋兰参加考察组的所见所闻。秋兰就把在山区看到、听到的一五一十地讲给妈妈听。山区生活条件怎么怎么差呀,有病没钱看啦,学生十三四岁就辍学呀,城乡差别太大,等等。莳文娟听着听着就叹起气来:“山区农民穷,可他们的民风纯朴啊。那年你爸下乡改造时,他们的粮食也紧巴巴的,也没啥好吃的,但他们若是刨个地瓜呀,做个农家饭啦,自己吃不饱,还要给我们分一点。那时真是让我感动啊!虽然农村生活条件差,我和你爸爸都觉得比城市里红卫兵天天闹腾强多了。虽然苦,劳动改造,但总比挨批挨斗要好吧。”正说着,清脆的门铃声响了。莳文娟便知道来祝寿的孩子们到了。
今天,莳文娟穿着玫瑰色的真丝汗衫,花白的头发也盘了起来,很精神。虽然进入老年,身体依然挺拔,有着南方美女秀美、灵巧的气质。现在,她的任务就是等在客厅为儿孙们开门。平时孩子们忙,只有星期天才来她这里看一看,很少有机会像今天这样聚得齐全。董建彬带儿子董铭来了。董铭今年十六岁,明年就该考大学了,长得像个大人,壮壮实实的,很像董建彬。他礼貌地与莳文娟打招呼,说姥姥生日快乐。莳文娟乐,说快乐快乐,想再与外孙说几句,董铭已经跑到姥爷的书房里去了。
紧接着,儿媳程凤春拉着儿子也进了门,手里拎着个蛋糕,还给婆婆买了件真丝睡衣。放下蛋糕,就展开睡衣让婆婆看,莳文娟满意地端详着,说:“这件好,是杭州货。轻柔飘逸。哟,四百多?凤春儿啊,买这么好的睡衣干什么?”莳文娟一看睡衣上的商标就埋怨起儿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