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接传香火
霍去病死后,卫长公主疯疯颠颠,见到男人便以为是霍去病,武帝大为悲伤,竟然不敢直面此事。霍云儿在终南山收留显儿,显儿从此成了她的贴身侍女,名为霍显。云儿与霍光相约,不将仇恨传给下一代。而张汤向李少君求计,将冯子都改名为霍子侯,以继承霍去病香火,武帝欣然应允。
东方朔为救杨得意,去狱中探监,却被赵禹等人将狗食当作神仙食物,索去品尝。朱买臣回朝,告知东方朔大河决口之事。二人心急如焚。而朱安世却为了复仇,杀掉张汤派来的盯梢者,直奔长安。
第二章天兵与天书
东方朔用养狗之道,救出杨得意;不料杨得意出狱前大骂张汤,二人结下更深的仇恨。朱买臣向东方朔出示主父偃遗书,要告张汤,东方朔将信将疑,杨得意却如获至宝。朝堂之上,东方朔和张汤为治水和出兵而争执,李少翁出示宜于出兵的“天书”,武帝便对治水略作敷衍,让李蔡去应付,自己却一意听从张汤计策,出兵五路,穷兵赎武。东方朔因政见不同,要求归隐,武帝却专为他盖个金马门,不许他出长安的宫殿。
辛苦子迎娶罗敷,太史公和众人来贺,引出东方朔师学渊源来。武帝亲临东方朔家,庆贺婚姻,当他一睹罗敷芳容,顿时痴呆失态。霍光却沉着得很,将武帝奉送回宫。
第三章云中君
为了复仇,朱安世来到长安,他在终南山发现霍显,忍不住调戏她,霍显与之周旋,最后大打出手,朱安世误伤霍云儿。霍云儿死前,将复仇大事嘱托给朱安世。在场救援的杨得意却因恨透张汤,与朱安世结成知音。
武帝在霍子侯的怂恿下,宣罗敷和辛苦子进宫。东方朔让齐鲁女率辛苦子夫妇回老家度日,自己与修成君扮作新人,去见武帝。修成君怒斥武帝,逼他将大名湖赐给辛苦子。齐鲁女不放心东方朔的生活,让人去请卓文君。卓文君来见东方朔,略诉衷肠之后,带着东方蟹回到西蜀。
第四章金马门
东方朔与桑弘羊等商议救颜异,却被张汤挡住。李少翁向武帝献上《五行书》,武帝命东方朔在金马门,专门解读此书。东方朔带着珠儿进驻金马门,教珠儿武功,并发明了骰子。卫青来见,对武帝好大喜功深表忧虑。武帝则特别喜欢珠儿,对她放纵有加。
张汤与吴陪龙狼狈为奸,放纵李蔡之子李更,贪赃枉法。朱买臣向武帝揭发张汤与吴陪龙,张汤忙将吴改名为鲁谒居。朱安世和杨得意对张汤行刺,反而落入张汤手中。张汤怒而杀死杨得意,却将朱安世留了下来。
第五章腹诽之罪
朱安世为张汤老母所怜,深为感激。张汤则用女色等物,威逼利诱朱安世,并使出看家本领,吐诉心曲,转仇移恨,将共收为义子,改名张安世。
武帝钟爱的李夫人喜得贵子,武帝大喜,命李少翁修通天台。此时攻打闽越、南越、西南的兵马几度报捷,武帝大喜,竟同意张汤所立的“腹诽之罪”,将颜异诛杀。东方朔大悲,决定动手除恶。他和珠儿智取李少翁的“天书”底稿,交给武帝。李少翁果然将新的“天书”填于牛腹之中,献给武帝。武帝发觉受骗,大怒,命将李少翁处死。同时开始查处张汤李蔡侵犯景帝寝陵之事。
第六章不见面
霍光与金日石单双双拜东方朔为师,要学武功。张骞带着李广利从西域回来,武帝大喜,硬将李广利塞给东方朔为徒。三人都成了珠儿的“小师弟”。
武帝于李夫人生产期间幸了李夫人,使其大病不治。李夫人临死之前,拿出万金,作为治河之资,求东方朔保其儿子与兄弟。此举使东方朔大为感动,于是授计于她:死前不让武帝见面。武帝心急如焚,怒不可遏,但李夫人的美好形象却让他永难忘怀。
大河决口,危害至大,李蔡堵而不见功效。武帝命公孙贺与东方朔前去堵河,东方朔却将武帝激将起来,一同前往。
第七章跳进黄河洗不清
武帝与东方朔来到瓠子治河,武帝沉下玉璧,以示治河决心。东方朔寻到山长水高之根源,劝武帝放弃堵水之举,改用疏导之法,武帝大为叹服,于是决开大堤,形成壶口瀑布,武帝大喜,作《瓠子之歌》。
李蔡治河无功,相位不保;其子李更侵犯先皇寝陵之事也暴露无遗,张汤也将李蔡出卖。李蔡请东方朔救他,东方朔讥笑道,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李蔡向武帝求情,受到冷遇。他自觉无颜再回长安,为保妻子和家族,只好跳进黄河自杀。
第八章孔雀胆
武帝为了弥补对卫子夫的愧疚,别出心裁地任命张骞为大行令,让其主持宫中之事。张骞求见卫子夫,送给她两只美丽的孔雀。二人旧情复萌,却被张汤的探子李延年发现。
朱买臣来迎武帝,取出主父偃之证据,东方朔识破鲁谒居,武帝终于反感张汤。张汤到长安郊外迎接武帝,武帝却让他到壶口捉拿李蔡。张汤发现李蔡已死,便知皇上厌恶自己,于是到济南求见董仲舒,以求再被武帝重用。
霍光提醒张骞,不要因一己之情毁了皇后。张骞郁郁而终,服孔雀胆而自杀。卫青大悲,欲随张骞而去。
第九章恶鬼廉官
张汤得知张骞与皇后私会消息,又来表功,并献上董夫子避讳之策,东方朔智而驳之。张汤陈述其法制之功,东方朔以“约法三章”羞而辱之。武帝知道张骞死去,郁郁悲愤,难以自遣。朱买臣再言张汤贪赃枉法,武帝怒赐张汤自裁,并命东方朔前往抄其家产。东方朔见其家除了刑具外,别无重物,仅其老母存钱五百,以买芦席为子收尸,大为悲伤。东方背着张汤老母来到朝庭,得知张汤为官至廉,武帝为之下跪;继而迁怒,杀死朱买臣及三长史。东方朔坚决反对,却被武帝强命送回金马门。
第十章清流浊浪
武帝身边缺人,便急于与东方朔恢复关系,要他帮助自己挑选人才。东方朔以清流浊浪比喻朝中的官员要纳新吐故,又将几千名冗官和腐儒找到了归宿,武帝大喜,便命公孙贺等人每人荐举两个人才,而东方朔则要为他推荐五个人才。东方朔找来看守陵墓的“老农民”田千秋。与此同时,公孙弘的侄子公孙卿与术士栾大一道,来到长安,找到乐成侯丁义,策划起一场更大的阴谋。而杜周则把张安世、江充、吴丑生三个捏到一起,殊不知三人习不相近,各怀心思。
第十一章五子登科
武帝带着太子来到金马门,要随东方朔学武。珠儿已渐渐长大,武艺甚精,武帝让太子也拜珠儿为“师姐”,两个人的情感顿时按武帝的心意急剧发展。东方朔心急如焚,劝珠儿却劝不住。田千秋又找来倪宽、龚遂二人,同听东方朔讲学。公孙贺向武帝推荐了刘屈牦和暴胜之,而霍光则推荐了金日石单和上官桀,杜周则推荐了江充和吴丑生,龙颜大悦。东方朔的人没有凑够,便到长安东市上寻来了孟喜和王式,并让五个人蹲在坑内,向皇上表演了一回五子登科。武帝大喜,分别命五人为五经博士。
第十二章秋风辞
张安世未能得到杜周的推荐,推动了接近武帝的机会,于是求助于卫青,想请他引荐。不料卫青并不理他,张安世愤愤而去。
武帝于汶水之上,想念李夫人,作了一篇悲切哀怨的《秋风辞》。乐成侯丁义则带来公孙卿和栾大,献给武帝。武帝三番验证,终于相信了二人。栾大使用高招,招得李夫人来到光明宫,武帝为之动情。公孙卿乘机劝他振兵释旅,然后到泰山封禅。上官桀弄来祥瑞之物,推波助澜。武帝大喜,派公孙遂和龚遂二人督促高句丽的战争,欲与卫青一道,清理匈奴。无奈卫青再也不想打仗,称病不出。武帝只好拉出东方朔,准备北上朔方,然后封禅。东方朔因反对珠儿与太子相好,与女儿闹起了别扭。怀着忧国忧民之情,东方朔决意随武帝北上朔方,临行之前,便将珠儿与太子的难题交给了霍光。
第十三章假假真真
武帝到宫中训导阳石公主,却被卫长公主当作霍去病缠住不放,仓皇逃出宫中。江充对太子不敬,两人也结下怨恨。武帝命栾大给长公主治病,自己率十八万禁军,北上朔方。公孙遂按董仲舒所教的方式,揣摩皇上心思,将高句丽战场的局势搅得一塌糊涂,武帝只好让东方朔的弟子孟喜前往援助,而他和东方朔两人,却因振兵和释旅,争得个不亦乐乎。
张安世在长安,白天沉溺于歌楼妓馆,无恶不作;夜晚则出门铲除恶霸,替天行道,长安为之震动。而栾大给卫长公主服用致幻剂,让公主把自己当成霍去病。而霍光在显儿帮助下,向珠儿说出了云儿与皇上之间的“不清”,使得珠儿陷于深深的痛苦之中。
第十四章一笑罢兵
长安城中,公孙贺一面为儿子与阳石公主的事伤心,一面为长安大侠朱安世的胡作非为而大伤脑筋。
武帝与东方朔行于途中,得知高句丽战事不果,便杀了公孙遂,命扬仆和孟喜指挥战争。为了搜到匈奴乌维单于,武帝想调天下百万大军到朔方城,东方朔则设法反对,二人争执不下。杨仆指挥大军打败高句丽,孟喜却为武帝建立了“汉城”,再也没能回来。武帝怒斩荀彘,然后让上官桀调动天下百万人马来梳理草原。东方朔登城大笑,讽谏武帝罢去百万之兵,并以新制“名刺”,诱导武帝设立十三部刺史,专刺天下邪恶。为了让武帝撤兵释旅,他决定同意武帝去泰山封禅。武帝大喜,命东方朔先赴泰山和齐国作准备,同时也让他看看夫人孩子,实现了暂时把他支使出长安的心愿。
第十五章腊八粥
东方朔返回平原途中,巧遇孟喜的《易》学传人京房和自己的少年玩伴田四喜等,得知齐鲁等地遭受大旱及蝗灾,民不聊生。而平原太守王温舒贪得无厌,巧取豪夺,还要弄虚作假来蒙骗东方朔。东方朔识破王温舒的诡计,借王温舒所贪之财解救无衣无食的老百姓,烧成腊八粥,供齐鲁人民度过饥荒。
武帝从朔方城回到长安后,不顾卫子夫的反对,把卫长公主嫁给了栾大,同时又让杜周将贪官王温舒用酷刑处死,自己准备大量财物,去泰山封禅。
第十六章泪洒泰山
东方朔在齐鲁等地继续解救灾民,同时与家人团聚,将几个孙子孙女取了十分有趣的名字。他也结识了刻碑高手隶伯之,用他的“隶书”刻写封禅文字,从而让“汉隶”成为秦朝小篆之后汉人通用的规范字。
武帝弄来五十名儒生,研究封禅大典的礼仪,结果弄得笑话百出。武帝一怒之下,赶走儒生,自定仪式,然后东赴泰山。行至洛阳,太史公司马谈病故,命其子司马迁代其参加封禅大典。上官桀则在嵩山制造山呼万岁之声,弄得武帝飘飘欲仙。到了泰山,在告封天神的过程中,东方朔哭诉齐鲁灾民生灵涂炭之苦,情深感人,武帝只好撤掉千万金帛粮草,解救万民于倒悬。
第十七章二美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