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泪洒泰山(2)_智圣东方朔3:天怒_奇书网
返回

智圣东方朔3:天怒

首页
第十六章 泪洒泰山(2)(2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说到这儿,他转过脸来,对武帝说:“皇上,……老臣……请你下旨……让迁儿……承接……太史……之职……”

武帝点点头:“太史公,朕就依你,朕命司马迁接替你,暂领太史之职。”

太史公满意地笑了:“臣谢……皇上……迁儿……你千万不要……守着……为父……你……要随……皇上去……泰山……”

此话说完,老人空竟闭上了眼睛。

司马迁大哭:“爹爹!爹爹——!”

武帝转头对霍光说:“霍光,你留下来,把太史公安葬了,然后再和司马迁一道,追赶朕的车马!”

霍光点头:“臣遵旨。”

汉武帝又转头再命令上官桀:“上官桀,你快和金日【石单】前头开道,务必要在清明之前,赶到泰山!”

上官桀高声叫道:“臣等遵旨!”

泰山之颠,天气寒冷。

东方朔在济南郡守刘震川的陪同下,步行登上泰山之颠。

泰山郡守王生玉已经在山上迎接。

刘震川跟着东方朔爬上泰山,已是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东方大人,下官不行了,下官的腿直打颤!”

东方朔笑了起来:“哈哈,刘太守,你才不到四十岁,就不行啦?”

刘震川一屁股坐在石头上:“东方大人,您这么大年纪了,轿子都不坐,还能一口气爬到山顶,真是神仙功夫啊!”

东方朔却说:“好啦,好啦,大冬天的,爬山暖和。再说,皇上来封泰山,都是要爬上来的,我怎么能坐轿子呢?”

此时泰山郡守王生玉急忙从山上走下来迎接。

王生玉远远地边作揖边走路边说道:“东方大人,泰山郡守王生玉,在此恭侯多时。”

东方朔站着忙还礼:“王太守,你们泰山郡,把皇上封禅的事,全准备妥啦!”

王生玉谨慎地说:“东方大人,眼下还不能说全妥。这山上的碑立好了,才能叫妥;而山下呢?皇上的行宫已经建好,可诸国王侯的馆驿,建起来可费劲啦!”

东方朔一惊:“一共要建多少馆驿?”

“东方大人,这天下诸侯和郡国,一共一百零三个。泰山之下,要建一百零三个馆驿。虽说桑弘羊大人早把钱给拨了下来,可钱多没用,得用人来盖啊!去年泰山又是大旱,又是蝗灾,老百姓只剩下皮包骨头,有的人搬运石料,搬着搬着就躺下爬不起来啦!”王生玉一肚子苦水。

东方朔连连点头:“罪过啊,罪过。眼下盖成了多少?”

王生玉脸色不好看:“刚刚盖成十来座,到了三月,至多能盖成五十余多座。”

东方朔担心地说:“眼下已经出了正月,再过一个多月,皇上就来到了。那时你再修不好,可是不轻的罪啊。”

王大人一肚子委屈:“东方大人,您一路上已经看到,老百姓实在无能为力啊!到时候修不好,皇上要是怪罪下来,下官就准备拿命来顶替了!”

东方朔见他是条汉子,便点点头:“王大人,难得你有这片爱民之心。李大人,看来只好请你济南郡帮王大人一把喽。”

刘太守与王太守平日谁也看不上谁,可当着东方朔的面,他却毫不含糊地说:“东方大人,请吩咐。”

东方朔安排起来:“刘大人,你从济南郡派出三千民夫来,帮王大人。王大人,你就少盖一点,只盖五十座就行了,省下来的钱,多救济救济老百姓。”

王生玉连连叫苦:“东方大人,只修五十多座馆驿,皇上到时候知道了,我可担当不起啊!”

东方朔笑了起来。“王大人,你把这五十多座馆驿,前边开一个门,后边开一个门。诸侯来的时候,官大走前门;官小的走后门。这不就得了吗?”

王生玉眼睛一亮:“可只有五十座驿馆,就算两个王侯分住一座,也不够啊!”

东方朔指着他们两个:“你们两个,一个在泰山,一个在济南,还要住进馆驿去?”

刘震川被提醒。“就算我们两个都回官府,也还有一个人没住处啊?”

东方朔拍了拍胸脯:“我说够了,就是够了!”

王生玉非常担心:“要是皇上真的知道了……”

东方朔不想多说了,便急得直瞪眼:“皇上真的知道了,你就全推到我东方朔身上!只要你们两个鼎力合作,出了事,全由我兜着!”

刘王二人对视一下,会意地点了点头。是啊,有东方大人给兜着,天大的事情,全由他这个高个子顶着,我们两个再不一条心,真是对不住他呢。二人心里第一次想到了一起。

下面做什么呢?济南的刘太守想了一下,说道:“东方大人,那隶伯之说,封禅之碑已经凿好,我们上去看看?”

东方朔一扭头:“隶伯之刻的碑文,我不用看!保准是很好的。倒是山下梁父那个地方,是皇上要去禅地的去处,我还要亲自去看看呢。”

泰山在王太守说话了:“那好,刘大人,梁父在泰山东南,还有好几十里,我们一块陪东方大人前去看看?”

济南的刘太守笑了笑,无奈地说:“好的,王大人,下官只能陪着你和东方大人,荣辱与共了。”

中岳嵩山,巍峨而立。

上官桀与金日【石单】率领三千人马,前行到嵩岳之下。

上官桀停下马来,对金日【石单】说:“金将军,嵩山一带山势显要,你带着人马在此稍侯,待我领着前哨三百人,前面探探路吧。

金日【石单】叮嘱道:“上官兄,你要小心!”

上官桀边走边叫:“你放心吧!皇上到了,你们让大行令歇息一下,等着我!”说完手一招,那队人马随他去了。

不一会儿,武帝大队人马浩浩而来。霍光见到金日【石单】,便让车马停下。司马迁身穿孝服,随在霍光身后。

武帝掀开车帘,问霍光:“怎么停下了?”

霍光奏道:“皇上,前面到了中岳嵩山,上官桀探路未归,故在此地等侯。”

众人歇了歇脚,喝了喝水。没过一会儿,上官桀便独自一人纵马前来,到了武帝车前,飞身落马,气喘吁吁地跪在地下。

武帝问道:“上官桀,你探路探到了什么?”

上官桀满面惊讶,神秘兮兮,声音不大不小地说:“皇上,臣只听到山中有种奇怪的声音!”

武帝哦然:“什么,奇怪的声音?”

上官桀挥挥手,让众人不要出声:“皇上,您听!”

此时山中果然隐隐约约地传来一阵呼声:“汉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帝大为震惊:“这是什么声音?”

上官桀高兴地说:“皇上,山中的呼声,是天赖。嵩山是为中岳,这是中岳的山神,在高呼皇上万岁啊!”

武帝将信将疑,问霍子侯道:“你们都听到了?”

霍子侯急忙答应:“皇上,奴才听得清清楚楚,是叫‘汉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金日【石单】正与霍光窃窃私语。霍光急忙用手势制止金日【石单】,让他不要再说下去。司马迁在一旁,也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武帝转而再问霍光:“霍光,你听到了没有?”

霍光从容地说:“臣听到了,可是臣听得不太清楚。不过,自古以来,还没有山神这么称颂皇上。今天山岳显灵,臣也是眼界大开啊。”

武帝确信真有这种声音,不禁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好啊,既然你们都听到了,那朕到泰山封禅,便是天意了!到了泰山,不要朕来说,你们可要将这事告诉东方朔,看看他这位东方神仙怎么说!”

上官桀急忙振臂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急忙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帝得意地说:“好!上官桀,朕加封你为车骑将军,前面继续引路!”

上官桀这回发出了出自内心的叫声:“臣谢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再次跟着叫了起来。武帝用目光扫了一眼,发现连霍光和司马迁都举起了手。于是他索性掀开车帘,一路浏览中岳景色。

远处的群山之中,还不时传出呼叫:“汉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梁父山上,暖风微微。

东方朔在王、刘二位太守的陪同下,不急不慌地踏上泰山东南脚的梁父。我巍然耸立的泰山比起来,梁父只是一个小土疙瘩。

刘震川怀疑地问:“东方大人,王大人,这个梁父,怎么是个小山包,一点都不险峻啊!”

东方朔点点头:“刘大人,自古以来,帝王们都是封泰山而禅梁父。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泰山以其高,才能代天而言;梁父以其矮,方可与地相接。这梁父是地神所居之所,怎么能要它和泰山一样巍峨险峻呢?”

王生玉连连点头:“东方大人,下官虽为泰山郡守,也不知此中学问。此次随东方大人前来,真是陪君没十天,胜读十年书哇!”

东方朔笑了起来。“好啦好啦,我大汉立国,至今不到百年,而封禅之日,尚属首次。我东方朔也是临渴掘井,才学得这些啊!到了山顶啦,让我看看,这梁父之上,有什么东西?”

王太守说:“东方大人,前几天下官来看过,山顶上只有一个土地庙,阴森森的,好吓人呢。”

东方朔说:“有个土地庙,能祭祀地神就行啦!”说着他打开庙门,只听‘吱哟’一声。里面果然阴森森的,恐怖得很。

刘太守退了出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东方朔却要说好。“这就对了!不然还叫什么在神呢?地神应该连地狱都管,能不让人害怕么?不过,这庙门的声音,可是不太好听。门开了以后,风也太大,要在后边加个窗户。刘大人,这件事就别烦王大人和泰山郡了,辛苦子家中,有个能工巧匠,叫做赵过,你让人把他接来,按我的说法,添个窗户,门再修一修,就行了!”

刘太守惊讶地说:“东方大人,就这么简单?”

东方朔反问道:“这还简单?你们往山下看看,眼下已是立春之后了,这泰山脚下,梁父周围,要是过去的光景,早就是一片绿色了。可是眼下,蝗灾之后,万物雕零。老百姓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还要大兴什么土木?皇上要封禅,就要给老百姓带来好处,不能再给他们带来灾难啊!”

王太守不由地感慨起来:“东方大人说得对啊!要是封禅之事,还给齐鲁之民带来灾难,那就是雪上加霜了!”

刘太守也是心领神会,不过还有点担心:“那好吧,我们就一切从简。要是皇上怪罪下来,东方大人,你能保证让我们跟着您,一道回家种田吗?”

王太守觉得这句话好像是自己的心里话,便发出了多年来泰山郡对济南郡的第一次叫好。

东方朔伸出双臂,分别拍了拍两位太守的肩膀:“哎——这就对喽!你们总算想通了!齐鲁大地上,要的就是你们这样的好官!”

清明时分,泰山上下,一片沸腾。

诸王与众侯毕至,郡守和朝官咸集。

武帝神采奕奕,满面春风。他坐着一个八人轮换抬着的大轿,一口气上了中天门。到中天门之后,他下了轿子,步行而走。霍子侯和上官桀前面带路,霍光和金日【石单】紧随其后,桑弘羊、司马迁等再随其后,司马迁头上孝服已去。一行人等,从山脚向山上走去。

石阶之上,黄绸铺地,从山脚到山上,一片黄色世界。许多只猪、牛、羊的头放于路旁,整扇的大肉摆在道边。大肉之间,果然跪着各路诸侯及随从,等候在那里。他们先给武帝磕头,口中高呼万岁;武帝过去之后,再尾随武帝上山,武帝走得愈高,身后随员愈众,群山鼎沸,热闹非凡。

大约中午时分,武帝率众来到南天门。

霍子侯气喘吁吁:“皇上,奴才都走累了,皇上还是歇一歇吧。”

武帝忘记了自己是从中天门才步行的,而霍子侯是从山下便爬上来的,只是高兴地说:“哎——不用!朕今年才四十七岁,朕要一口气登上泰山。东方爱卿,东方爱卿呢!”

霍光忙说:“皇上,东方大人早在山上等候,等候皇上去接开汉碑,封告上苍呢!”

武帝满意地点点头:“那好,朕要你们看着,朕要一口气走到泰山之巅,不要你们搀扶!”

果然,他甩开从人,大步流星地走向泰山之巅。

上官桀见状,急忙振臂高呼万岁。

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山顶之上,泰山郡首王生玉、济南郡守刘震川等多人跪而相侯,只有东方朔远远在石碑前面,给皇上深深地作了一揖。

众人齐声再次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帝走上前来,走到盖着黄绸的石碑面前,看了看东方朔。“东方爱卿,你瘦了。这几个月,你辛苦啦!”

东方朔面色凝重地说:“皇上,您来到泰山,泰山云开雾散,风和日丽,说明天重大汉。此时封禅,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啊。”

听了东方朔这番话,武帝心中如倒了蜜罐,觉得东方朔还是三十年前的东方朔,还是可以与之心心相印的东方朔。于是他十分高兴地说:“东方爱卿,都是你推算的时间好啊!今天是清明时分,能遇如此天气,真是朕的大幸,汉家的大幸啊!”

东方朔指了指身边的黄绸:“皇上,臣已经给您准备好了告封上苍之碑,盖在这黄丝缎之下。陛下,您要是准备好了,臣就让鼓乐齐鸣,然后您撤下丝幔,便可告封上苍啦!”

武帝严肃地看了几眼,然后认真地说:“好!那就开始吧!”

东方朔大叫:“鼓乐齐鸣!”

鼓声震天,唢呐彻云。

黄钟大吕齐鸣,彩绸飞鸽振翼。

鼓乐暂停,东方朔再次高叫:“请皇上撤下丝幔!”

武帝走了过来,掀起丝幔之一角。东方朔助他撤去另外一角,《汉封泰山文》五个大字和碑上的四十五个“隶家之书”,苍劲遒然,呈现在众人面前。

武帝一字一句地念着他已经烂熟于心的碑文,他的目光为那稳重且又飞扬的隶书所吸引。他不知自己是如何念完这十一句话的,只见自己面前虹绕霓绕,云起龙飞。

皇上的话音刚落,东方朔再一挥手,鼓乐再度轰鸣。

上官桀再次振臂,群臣随之高呼,山川为之震动。

东方朔再度挥手,鼓乐停下。

武帝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自己还没尽兴,便问东方朔道:“封泰山而告上苍,这就完了?”

东方朔显得十分激动,红着面庞说:“是啊?皇上,您不觉得时间很长么?臣觉得好象很久很久呢!”

武帝犹豫地:“可朕觉得一会儿就过去了。”

东方朔惊讶地:“要不怎么说‘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呢!皇上,您与上苍相通,只觉一瞬;而臣等凡夫俗子,便觉已是半日啊!”

武帝问上官桀:“上官爱卿,是这样的吗?”

上官桀看了东方朔一眼,急忙应道:“可不是嘛!刚才皇上您读《汉封泰山文》时,臣只觉得龙在飞舞,凤鸟盘旋,山呼万岁,祥云缭绕,是很长时间呢!”

武帝觉得只能如此了,便又问东方朔道:“东方爱卿,下面朕怎么办?”

东方朔指着碑上的文字说:“皇上,您看这碑上文字,苍劲挺拔,潇洒利落。雄健之中有飞鹄欲起,飘逸之间又稳如泰山。这种字体,比起秦朝李斯之碑,更显飞翔生动。您觉得臣说的对吗?”

武帝再一次欣赏起那五十个大字,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

“皇上,这种文字,百年以来,已为我大的各级官吏普遍采用,写起来省力,刻于竹简上省时。您说,您封禅上苍,能用这种文字,可否作为官家文书用字,也就是说,您把他确立为‘汉字’呢?”

武帝高兴异常,不断地点头:“当然可以!东方爱卿,这是何人所刻?”

东方朔拉过隶伯之来,隶的额头,已无字迹。“皇上,他叫隶伯之,做过多年刀笔吏,他的‘隶家之书’,写在丝帛上如走游龙,人称‘神笔’;刻在竹石之上迎刃而就,世称‘飞刀’。就是这把‘神笔飞刀’,刻出了我大汉《封泰山文》。臣以为,臣请皇上在此下诏,以隶氏之书为楷模,从此掘弃秦之大篆,让天下风行汉隶书!”

武帝击掌大叫:“好!朕以为,既是隶氏所书,又是汉家刀笔吏所循,那朕的意思,就称这种字为‘汉隶’;朕还要加封隶伯之为中大夫,命他跟随司马迁,誊抄太史之书,以供朕不时观览之需!”

隶伯之急忙跪下,双泪肆流,觉得自己与仿佛与泰山石刻融为一体,于是高声叫道:“臣谢皇上隆恩!”

东方朔笑了起来。“哈哈,皇上,您此次前来,既封泰山,又立汉字。齐鲁百姓,沐浴皇恩。可是他们大有欢呼雀跃之心,没有欢呼雀跃之身啊!”

武帝先是高兴,听到后边便有些吃惊:“东方爱卿,你这话是何意思?”

东方朔叫道:“皇上,臣自离开朔方城后,腊月而抵齐国。臣一进齐鲁,方才知晓,这齐鲁三部十三郡,外带十个郡国,去年夏天以来,遭受百年不遇之大旱。后来又是蝗虫四起,寸草不生。皇上,您来看啊!”好拉着武帝的手,走到山边。“如今已是清明时分,可泰山上上下下,没有一点绿色,要是平时,这里早是草木繁盛,郁郁葱葱了!”

武帝吃惊地问道:“这是什么缘故?”

“皇上,一来地中乏水,二来蝗虫肆虐,至今齐鲁大地,未能感受天恩。所以眼下才是山童峦秃。”

武帝不解地说:“东方爱卿,你要朕怎么样?”

东方朔见皇上进入了情境,更是振振有辞:“皇上!臣未进齐鲁时,还做着一个好梦,就是要让齐鲁百万人民,趁着冬天家闲之际,个个学会歌舞。等到皇上您来泰山封禅,臣便领着他们,到泰山之下迎接,那样便可到处莺歌燕舞,保证能让皇上您龙颜大悦啊!”

武帝摇了摇头:“可是朕没看到啊!”

东方朔接着飞速说了下去:“皇上,可是臣一到齐鲁,便发现这里的百姓,个个枯瘦如柴,行动迟缓。半年多来,他们靠草根树皮为生,还有许多人去吃大河边的黄土,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臣本来就是个心太软的人,见到遍野哀鸿,便止不住地要流泪啊!”说到这里。他果然泪如双泉,点点溢出。

武帝同情地说:“东方爱卿,朕在听着,你慢慢说来。”

东方朔放慢了语速:“皇上,后来臣才发现,齐鲁之人,大灾之后,能活下来已是大不容易。臣便发了许多府库之粮,以皇上的名义赈灾。可是粮少人多,不够用啊。从今年腊月初八开始,臣只能让齐鲁百姓喝粥。他们能喝上几口粥,肚子里面有了一点食儿,便高呼‘皇上万岁!皇上万岁!啊’”说道这儿,他更为哽咽起来。“皇上……臣每次看到……此情……此景,眼泪就……直往肚子里边……流。今天见到皇上,臣还是心酸……地很啊!”到了此时,他的双眼犹如悬瀑,淅淅泪涌,再也说不出话来。

武帝面色惨然,却连连点头:“东方爱卿,你这么做就对了!”

东方朔哽咽着说:“可是皇上,臣这么做,也只能是杯水车薪,难救水火啊!”

武帝有点哦然:“你不是神仙么?你什么不能做?”

东方朔却顺水推舟:“皇上,有人说臣是神仙,可臣却不是真龙啊!只有真龙天子,才能救民于水火,才能解万民于倒悬,才能给久旱的禾苗降下甘霖啊!”

武帝本来就已飘飘然的身子,如今大有腾云驾雾之感。他心满意足地说:“那东方爱卿,依你看,朕该怎么办?”

“皇上,您再向四周看看哪!这四周的老百姓,他们都是齐鲁二十三郡国的。他们本来可以来得再多一些,更多一些,将这山川铺满,妪观皇上盛典,又给皇上助威。可是他们每人家中只有一件衣服,他们每家只能派出一个人来,穿着唯一的一件衣服,来到泰山!皇上您看,就是这样,他们有的人仍是衣不蔽体啊!”泪水再度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

武帝看了看周围的百姓,发现他们确实是衣衫破烂,有的还露出了肚皮。于是他心头一酸,强忍着泪水说:“东方爱卿,你不要哭好不好?朕来泰山封禅,你却止不住要哭,让天神看了,如何是好?你这不是让朕扫兴吗?”

东方朔却有些喋喋不休:“皇上,臣不想哭,可是臣的心太软,止不住泪水要往下掉!皇上,您一到来,臣也高兴,臣高兴时也流泪啊!”

武帝有些莫明其妙:“刚才还是伤心落泪,怎么一转眼,你又高兴啦?高兴什么?”

“皇上,臣看到皇上一到泰山,便将这泰山从山脚之下,便用丝绸锦缎,一直铺到山巅。皇上您圣心仁宅,臣一向是知之甚深的。您让这齐鲁大地,都穿上锦绣,那么齐鲁臣民,不就会得到皇上更多的恩赐吗?”

武帝只好顺着他说:“对,东方爱卿,你说得对。朕带了许多绸缎之物,本来就是要封给泰山周围老百姓的!”

东方朔向武帝跪下:“皇上啊皇上,臣代齐鲁百万父老乡亲,给皇上您跪安了!”

武帝大吃一惊:“东方爱卿,快快请起。你有什么请求,朕都答应你,还不成?”

“皇上,臣就请您将这次封禅之物,金帛绸缎,牛羊猪肉,还有剩余粮草,统统作为赈灾之物,分给百姓吧!”

武帝停顿了一下,然后叫道:“桑弘羊。”

桑弘羊急忙出列:“臣在。”

“你这次带来多少物品?”

桑弘羊如数家珍:“启奏皇上,臣共带来黄金一百万两,精粮二百万担。绸缎丝帛三千万匹。”

武帝毫不犹豫地说:“那好,除下黄金留下备用之外,多余的粮食和丝帛,全部作为赈灾之物,分给齐鲁三部二十三郡国的百姓。朕要你亲自操办此事,不得有半点疏漏!”

桑弘羊跪地而应:“臣遵旨!”

武帝还没有完:“你要给朕下一个特别旨意,齐鲁三部,凡是鳏寡孤独者,一律加赐绢帛两匹;凡年事已过六十以上者,加赐精米四担。另外,再下一个诏书,免去泰山周围的博县、奉高、蛇丘、历城、梁父五地百姓三年的全部田租赋税!”

桑弘羊也是泪水盈眶:“臣遵旨!”

东方朔再度跪下:“臣与齐鲁二十三郡国百万贫民谢皇上隆恩!”

刘震川与王生玉同时双双跪下:“臣等代泰山、济南两郡民众,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四周围观的百姓齐唰唰地就地而跪:“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呼声震动天地,在泰山诸峰之间,奔涌顿措,呼岩啸林,久久回荡。

过了许久,回声才止。武帝叹了一口气:“好吧,众位爱卿,随朕下山!”

众人正要动步,上官桀却走了过来。

上官桀讨好地说:“皇上,您只封了泰山,还没有禅告地神呢!”

武帝此时才觉得肚子里面已有许多积郁,于是便对着上官桀发作起来:“就你话多!这泰山四周,什么时候长出绿草来,朕什么时候再行禅地之礼!”

东方朔深深一揖:“皇上圣明!只有大地有了生机,禅地才有意义啊!”

武帝想了一想,停下了脚步。他走了过来,拉着东方朔的手,走向山的东崖之上。“东方爱卿,朕封禅只封了一半,百姓受难、大地未绿,是个重要原因。可还有一个原因,东方爱卿,你猜得出来吗?”

东方朔摇摇头,实话实说:“臣不明白。”

武帝抬起手来,向东面远远的天边一指:“东方爱卿,你看今天,万里无云,天高绝尘。朕一登上泰山之巅,便发现了东边的大海!东观沧海,那是朕平生的梦想。朕封而不禅,是因为大海在吸引着朕!你不说朕是真龙天子吗?朕要到大海边上看看,朕能不能遨游沧海,搅起狂澜;能不能看蓬莱方丈和瀛洲等,海上仙山!”

东方朔可没有想到,皇上还有这个心思。他着实吃了一惊:“皇上,从此地去海,还有几百里路哪……”

武帝严肃地说:“不管多远,朕都要你陪着朕去!反正泰山之下的梁父,还没有绿呢!霍光,你安排车驾,明天一早,就东去海边!”

东方朔和众人全都瞪大了眼睛。

唯有泰山,以其巍峨,使人镇定。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