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格物学_亚圣_奇书网
返回

亚圣

首页
第十七章 格物学(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虽然黄明晰在程老夫子门下受教时间不长,但程老夫子的厚爱却是人人皆知,而他的短篇故事、《加勒比海盗》、《白蛇传》等等开始流传四方,有一份不大不小的名气在。

不过,他的真正名气,始于《格物学》。

“假若事情不受控制,那么,就将它闹大,让敌人也别想控制地住。”

要将事情闹大,一个在于名气,一个在于事态。首先,黄明晰决意推出《格物学》。

“格物”一词出自《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据说是秦汉之际的荀子后学所作。宋时将这一篇单独抽出,独立成书,即是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的“四书”。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明德”、“亲民”、“止于善”为儒生追求的人生最高目标。为此,则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修炼的系统。出凡超圣,始于格物致知。

程颐说:“格犹穷也,物尤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并不是为了认识万物,而是通过认识万物穷究万物之理。程颐说的“物”,上至天地,下至草木,包含人心,都是需要“格”的。“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谈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在程颐的“格物穷理”之上,黄明晰在《格物学》提出“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即是获得、扩充、完备自己的知识。这一点与后世的朱熹论点相同。不过,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为尽也。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如同禅宗说的“开悟”,使自己的心突然明亮起来。这种理论到明朝,由王阳明发展成为“心学”,越来越趋向虚无缥缈。

黄明晰写道:“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可明心知性,因势利导,以善万民矣。”他主张“格物致知”最终的结果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万民造福。”而不是单单是自我修身。

程颐对于物如何格,理如何穷,没有作出清晰的解释。后世朱熹则主张格物有三方面:其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其二是“穷理”,即研究事物之理;其三是“至极”,即对事物之理要穷至其极。他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是一个完整的格物过程:接触,然后研究,最后明白事物之理。

不过朱熹这种格物论说的是用感性的思维思考生活的意义,最终停留在哲学的范畴,这是儒家的局限所在。

“若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简单说,就是草木鸟兽变化都有它的道理,这是“所以然”;正如社会必须有伦理道德,人人都必须按伦理道德生活,这是“所当然”的事。

儒家学说根基在于“如何做人”,最终由一个人的如何做人推及整个社会如何做人。

黄明晰对格物致知分为了两部分,一个便是借用朱熹的主张,那是传统的修身养性式的偏向“内圣”的做法,并从中添了不少积极入世的言论,使得“吾心之全体之用无不明矣”,“由是善天下”。另一个则驳接现代科学理论,提出一个可以济世天下的外王学说。

“以数字为工具,以实验和逻辑推理为方法,展现花开花落之本质,日升日落之天理,人体生死之奥妙,以致于利用万物之理反馈自己,惠及黎民。”

他建议将工、农、商三业之民教化提升为“儒工、儒农、儒商”,使“儒农者研究农作物生长之理,以致粮食产量加倍,百姓足食”,使“儒工者制造机器巧物,以致黎民节省气力,衣物用具丰盛”,使“儒商者钻研理财之术,既能因利而使自己富裕,亦能使民众家国财运亨通,兼善手下员工和地方百姓”。

“三儒不同普通农、工、商,他们穷物究理,利己利民,此与神农尝百草黄帝造车舟之举,孔圣所赞的管仲之能并无二致,均可视为仁之做法,于此吾敬称之为‘学者’。”

原本黄明晰只将格物学只是物理的别称,但读了几次程老夫子赠予的二程遗稿之后,他又写了一篇商论,和一篇以大概或听说的形式论及的农作物嫁接杂交技术“农论”,将两篇和原本就已经写完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内容通通收录进《格物学》之中。

他在序言中只写了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格物致知一说是理学的做人方法论,这个时期提出不久,还在研究阶段,直到南宋朱熹才集其大成。黄明晰此时著作的这本书既继承了二程要义,并加以细化,又有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一套可行可学的系统理论,而其中的商论、数学、物理等知识更加直观实用。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