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北京奥运的中国足球(一)
本届世界杯中国队无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面对四年后的下一届世界杯和六年后北京举办的奥运,中国足球将如何面对?
笔者数年的观察,在中国现有的甲级队伍和国家队中,唯沈祥福指导的参加过阿根廷青年世界锦标赛的国青队,其整体的配合,作风,风格与世界足球的趋势吻合。高速度、快节奏,不知疲倦的奔跑、逼抢,引起了世界的注目和球迷的赞许。
当美国队的世青队队员在世界杯上出彩的时候,我们想没有想过,何以人家在短短的一、两年内会有如此神速的进步?想没有想过,与韩国国青队有得一比的中青队,却多数拆戟沉沙,不知所终,而出现在国足中的曲波、杜威也鲜有惊人的表现?
这种追述,还可以上溯得更远更远,李华筠、谢育新、高洪波,一代又一代,在世青赛上那么短暂的一瞬闪亮,如同过眼的流星,稍纵即逝。
问题就出在中国的足球大环境,其兢技水平与竞争的强度,与世界足球发展的趋势相距甚远。
当国青队的队员重新融入各甲级队或乙级队的时候,他们的足球意识不得不来一个大的转弯,以适应国内足球比赛的需要。说白了,与世界强队过招的难得体验,又不得不在中国慢节奏的大环境下,从记忆中消失。
中国足球一次又一次,在不自觉中经历着万劫不复的轮回。
此次国足出征世界杯,有个美好的愿望,全面学习,充分展示。就学习一条,最终会落到,去世界杯走了一圈,多少得到一些参赛的出场费,仅此而已,不可再有更多收获。
因为回到中国,甲a、甲b依旧原样,你能有何作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照样拿着高薪,在甲a、甲b玩得转。但一走进世界杯赛场,即使面对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卡塔尔、阿曼、柬埔寨,过起招来,总是那么一波三折,磕磕碰碰,令人提心吊胆。
那么用什么办法,能缩短我们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让中国足球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个超水平的飞跃?
在世界杯中国与巴西的比赛结束后,央视的刘建宏与某教练谈到,需要八到十年。其依据是日本也花了这么长时间。
我想如果方法不对,八到十年后,中国足球,依旧不会有太大改观。因为被誉之为极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从起步时间看,韩国、日本、中国大致差不多,如果说提出少年队赴巴西留学,中国还早于日本,成了后者仿效的榜样。
结果如何,有目共睹。
我想,如果昔日的中青队不解散,保留它的完整体制,举队参加国内的甲a联赛,随时代表国家队外出参加各种国际比赛。那么风格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国青队,还会像现在的国家队,场上不紧不慢,失误频频,反复在后场倒脚吗?
反之,他们在保持原有的高速度、快节奏,在运动中对抗的思路,对出现的技术上的新问题,诸如运动中的传接球,以及带球过人,射门等一系列技术动作,通过常年比赛和训练的日积月累,使其更臻完善和完美,而相互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和娴熟。其效果远比现在打比赛时,临时从各个队,抽那么一、两人,搞一、两个月的短暂集训好得多。
笔者的意思就是迅速恢复国青队的班底,并施以与国际接轨的战略、战术训练,让他们以其鲜明的特点,征战甲a,让我们的甲a球队,在与他们的对抗中,提升兢技的速度和强度,以适应足球发展的需要。
该支队伍,从全国的年青球员中挑选,单独组队。基本工资由各俱乐部提供,奖金由中国足协补助。对俱乐部而言,好处是队员一超龄(指青年队超龄),立即返回俱乐部效力,正值当打之年;队员本人的收入,虽然一时半会不如俱乐部的球员,但他代表国家(青年)队与世界强手过招,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由于水平的提高,进入外国俱乐部或在甲a打上主力,都不是遥不可及,有得有失,最终有利于国家。
这支队伍,以提升中国的足球水平为目的,必须严格选拨和淘汰体制。年龄上,仅限青年,技术上、作风上必须拨尖。
笔者至今都不明白,大家都从中青队的身上,看到了中国足球发展的希望,何以就让他轻易在国内的球场上消声匿迹。
搞不懂,决策中国足球的足协官员到底是如何想的?
难道仅凭几个大智若愚的哈哈,就能掩盖中国足球长期落后的现实!
02-06-13p00:25(入选新华网好文精选)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6-1312:56:46.0)
中青队与健力宝队不一样,它不是温室里面的花朵,而是经过联赛捶炼的,通过选拨和实战考验的队伍,沈祥福教练指导中青队的战略考虑,就是要符合世界足球发展的潮流。
一切战术组合都是在高速度,快节奏中完成的,所以当今国足范难的,一脚传球,到了中青队就成了顺理成章。我们可以看到在比赛中,传接球的失误还太多,但如果让他们保持这种态势,日积月累的演练又会如何?
外国队员的配合流畅,一是足球意识的超前。当我们的足球意识相对迟后的时候,就需要常年的配合,让它形成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