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民的这个决定是有一定压力的,他知道,既然去了,就应该把金牌拿下来!
2月6日,在美国盐湖城奥运村,袁伟民主持了团部第一次会议,讲了三点意见
先,全团上下要全力以赴,为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赛出最高水平而团结努力。后勤组、竞赛组、外联组、安保组、宣传组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工作做到家,拧成一股绳。各项目队工作要细致,特别是领队和教练要多做队员的思想工作,减轻运动员的压力,整个代表团要创造一种敢于实现突破的氛围。
第二,比赛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新手在大赛中冒出来并不鲜见,所以各运动队的重点项目、非重点项目,所有选手都要勇于创造好成绩。教练员要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珍惜四年一次的机会,实现自我突破,落后项目也应如此。不要过多考虑名次和结果,集中精力注重过程,从技战术和体力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运动队管理方面要尽快解决适应环境的问题。
表面看来,袁伟民的这段讲话只是强调了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团结问题、心理问题和适应环境问题,但实际上,他的这番话是很有针对性的――
团结问题,主要指代表团内部各个职能环节的团结,这和中国冬季项目的特殊背景有关。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冬季运动主要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以及解放军队中开展。由于在全国运动会、全国冬季运动会这样的国内比赛中,黑、吉两省的运动员之间竞争很激烈,因此难免出现一些互相“较劲”、互相不服输的现象。这样一来,黑、吉两省的运动员能否在世界大赛上团结一心并肩作战,将对中国代表团能否取得好成绩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强调心理问题,是因为中国冬季运动的大多数项目和世界水平差距较大,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有“技不如人”的思想。很多选手虽然参加了奥运会,但是心里想得更多的还是国内的全运会、全国冬运会,缺少在世界大赛上超越自我、实现突破的思想境界和顽强斗志。因此袁伟民明确要求:所有项目不管水平高低,都要力争实现自我突破。
重视适应环境问题,这和盐湖城冬奥会的特殊背景有关:当时,美国刚刚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因此安全保卫的措施非常严密,这是这届冬奥会有别于以往其他赛会的地方。
“适应环境”的问题,还包括对于国外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适应――
袁伟民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冬季项目的很多队伍长期在国外训练,但是吃西餐却仍不习惯,到了奥运村里还用酱油、辣酱泡米饭、泡方便面,队里为此也做了一些针对性的安排,比如训练回来给队员煮一锅排骨汤之类,但袁伟民对此很不满意,他说:“这样的话,充沛的体力从哪里来?我们必须让运动员尽快适应外国的饮食条件!”
按照当时整个代表团的实力,最有希望冲击金牌的项目是短道速滑。
李佳军是中国队的队长,这是他第三次参加冬奥会了。出国之前,李佳军出了个主意,带着队友们到北京著名的“瑞福祥”购置了一身正宗的“唐装”――他们对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夺取团体金牌之后,全队穿着中式服装照相的情形非常羡慕,也想在冬奥会上来这么一手。
经过几天的适应调整,队员们不但踌躇满志,而且赛前的竞技状态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大杨扬,她在赛前训练中的成绩,甚至超过了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