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基督讲了,道家甚至儒家都讲了,那就接着浅谈一下佛家吧!为较好的表达出主题,自安只能勉为其难,一样要从可枫“心血之作”感悟――这本该可枫来说道,但自安能理解可枫,别人可以去感悟,对可枫来说,必须从自己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放下,才是真正的解脱,可以说,可枫基本做到了,他以可枫为骄傲……
自安秉承可枫所作真的好意,同众亲人以最大限度放大心胸,并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浅谈对佛门的认识:
其实,很有可能各个宗教都是“弯弯绕”、是相通的,最终都是一面镜子;就如道家讲无为,儒家讲中庸,佛家释迦佛“讲不可执有,不可执无,唯修中道妙理”。而孔子的“述而不作”也许是打开所有大门的钥匙!为何?!其他宗教门派都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理解的感觉,只有孔子对我们凡夫俗子,是稍感好接受些,毕竟他在我们面前表现的只是“圣人”。
孔子的作为,就他的“述而不作”来看,就了不起――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演化至今倒有了贬意。按现在的理解,述而不作表述只阐述前人的理论、学说,自己并无创见。而事实上,孔夫子的述而不作远非如此让一些人不屑一顾。述而“不作”就是去悲悯、去认同、去包容、去解释,有了好的解释,才会有认同,有了认同,才有可能明白什么是悲悯,有了悲悯之心才有可能真正体悟到什么是大慈大悲!具有了慈悲之境界,由此宇宙才会为之端正,万物才由此含情,世界才为之美丽,我们人类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说白了,孔子就是让人把感动装在心中……
孔子的述而不作,看似在阐述前人的理论,而实际上却是他自己的创作,只是为让人明白,更容易接受他的思想,引用了一些前人的经典表达出来吧!这就是他自己的创作,无可厚非,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言外之意,引用什么,用什么方式引用,那当然随著书者之意了。
佛是梵语,“佛陀”的省称,是佛门对得道者的称呼,亦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一般人所认为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释佛即是一般意义上的佛祖如来;佛陀还有种解释就是“觉者”――觉悟了的人。
从历史上看,佛教(佛门)的流派,总的来说,大体有两种,一是小乘佛教,二是大乘佛教……
有的人对佛教是这样认识的――佛教影响虽大,但天堂地狱之说,只是佛教中的小乘佛教(净土宗)的说法,专为知识较低的、也就是对佛法认识不够,或也就能认识到这种程度的一般大众而设。这样的修行只能用以解脱自己,却不能救人;而大乘佛教似乎包含的就要广大的多了。
大乘佛教不讲天堂地狱――只要皈依我佛,天堂地狱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而是从理智上求觉悟、求超渡。觉悟是觉悟人世的虚幻,超渡是超脱痛苦与烦恼。尽管是出世思想,却不予人以热烈追求幸福的鼓动,或急于逃脱地狱的恐怖,主要是劝导人求智慧……
智慧使人自然而然的醒悟,而信仰却反易使人入偏执与狂热之途,与修行的本意背道而驰。
有关大小乘佛教之说,没有那么绝对化。小乘佛教中所讲的天堂地狱之说带给人的心灵震撼、重压,如能看得开,走得过,放得下,从中一样能彰显出佛法赋予人的大内涵,包容心的广大。也就是说,小乘中亦展现出了大乘的智慧、觉悟,也许这更能成就一种非凡。
有人对佛教有这种认识:“真正的佛教徒,他们知真的佛教不在盖庙建寺,而在大悲救世;真正的和尚不在古刹梵音,而在为生灵请命;真正的佛教不在泥塑木雕、不在涂金画紫、不在晨钟暮鼓、不在什么道场、什么东来、西来寺,真正的佛教主张无成见、无所住,并非无头脑,头脑在哪里?在智慧,智慧能摧毁一切黑暗、烦恼,令人到达彼岸。所以佛教徒不求智慧,只讲礼拜、烧香、祷告、灌顶、做法事、数念珠、念佛号,并非真正的佛教徒,他信的不是佛法,信的只是他们自己的执著……
佛经中“华严经”有“回向品”一说,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人世,为众舍身,这才是真正的佛教精神……
“回向”的先前步骤是“看破红尘”,看破红尘是要悲观、要淡泊、要宁静、要出世,要感到四大皆空,要了解诸行无常。红尘看破了,是不是就跑到山林里、古庙里,低眉合什,整天念念有词,了此残生就算完了呢?是不是人生如梦,既昭然若揭,就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一番,就算完了呢?不是,这样全都错了。真正的解脱,真正的人生绝不是这样的,这样做,只是做“自了汉”而已……
“自了汉”相对于他们口口声声要普度众生的说法,只是自私的一种表现。从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就是从看破红尘以后,再回到红尘,就会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这时候,这种境界高的人,他努力救世,可是不在乎得失,他们进退疾徐,从容无比,这就是真正的佛心。
就如一首北宋王安石所作《梦》的诗中所道出的: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寻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也就是说,人生如梦,有什么好追求的,我心如止水一样平静,可是,就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里,我为人间留下了数不清的功德……”
以上的观点,乍一听起来会让许多人不平静,甚至热血沸腾,实则其中观点有许多不当之处,再怎么冠冕堂皇的话语,也掩映不住慷慨陈词后的虚空。其实,晨钟暮鼓也罢、磕头烧香也罢,涂金抹紫、盖庙建寺也罢,等等,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自己善心的形式,对一定人来说,当然可有可无,关键是做此事的人是否有一颗向善的心?更何况,晨钟暮鼓及其他形式,也是能促人向善的,也是不大可能少的,只要适度、不为过最好,否则就好走向反面。也许不少的人,只有看到庙宇、法像的庄严,看到他们的厌世、四大皆空,就守候着心中的佛祖,才可促使那部分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他们这种看似有为的形式、做法,不也包含着一种为众生舍身、慈悲者的精神吗?!……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包罗万象”,从中可见佛门所包容的广大,那壁画中,绘有道教的神不算奇怪,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竟还有西方的神----太阳神。
敦煌莫高窟,仅从艺术性,也是值得人景仰一番的,何况敦煌还向我们传颂着一种不灭的精神。亦可说这种精神,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看那一间间窄小、专供僧人修行的石窟,那蕴含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在那漫漫岁月中,敦煌曾经的僧人,在洞中守候着他们心中永远的佛祖,环境再恶劣,生活再清苦,也不能改变他们的志向。不用别的,就这一点,在漫漫人生岁月中,能始终如一的,独守着那份情操,就值得后人景仰……
释佛曾说过,他不在世多少年后,还会有佛降临人世间……
也就是说,佛开功开悟后,在人间待的时间是有定数的,菩萨也一样,不就有那个国家的妙善三公主修成菩萨一说吗?
怎么理解?如从密宗、藏密的“活佛”转世灵童一说,似能说明一下。藏密是在这个“活佛”不在世之后,就用约定的方法、方式选择转世灵童,接替自己在人世间的“活佛”职责----大概吧!当然这种称“活佛”的佛是真是假,因不了解,也不好推断。了解哪一门,哪一派,是不能从表面形式上看的。看现今,他们还把人的头盖骨当法器不当回事,如不是知他们心中装着他们的佛,那何止让人感到他们的作为恐怖了,毕竟是密宗吗!外人是不好理解的……
而多少年后,光明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按佛教的说法,又来人世间度化众生了……
弥勒佛也会离开人间,也是一代传一代。按佛教传说,多少年后,我佛将真正的降临人间普渡众生。就如西方基督教所说,基督有一天会重临人间救赎信他的人的意义一样,到那时,人类将进入划时代的转折,人类社会将会很美好……
他说,他们的天主降临人世;他说,他们的佛主降临人世。如此,宗教之间难免有纷争,谁对谁错?也许只要从任何其中跳出来,怀着一颗善良的平常心,只要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就会有包容万事万物的心胸,也许就没有什么疑惑了……
至少,我们普普通通的人,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我不管,他们说的真与假,与事实有多大出入;我只看,他们在其中是怎样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从中是否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达到这一步,那整个世界都有可能把所有大门都对他敞开了……
佛家所讲的出世修行、入世修行,也只是相对来说,这里借用一下,我们把俗家弟子称为入世修行,庙里的和尚称为出世修行。
俗家弟子入世修行,难啊!难点在于在生活中怎样尽可能与平常人无异,也就是所谓的大隐于闹世;出世修行,也就是所谓的小隐于山林,有那个氛围,好象是容易,可是他们终有一天要走出寺院的,入世,就是个难----要行万里路,受尽人的嘲笑、白眼、吃尽人间的苦,才能圆满(简直就象个要饭花子),如没人这样对你,那倒不好修了。
而入世修行,在人间,看似难,也确难,可是相对来说,更容易将人心磨炼,而大隐、小隐之人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有的入世亦是出世,而有人出世亦是入世,就象历史上那济公,又喝酒,又吃肉,倒留下了美名,谁是谁非,很难一概而论……
大隐修行之人,如果好拘泥于经书的表面道理,不能理解到言外之意的可贵,那有可能成为一个神经兮兮的人,让人另眼相看的人,特别是在杀生这个问题上,是无法避免、必须要面对的----如家里人买来了活鱼,你杀不杀?可不能老这样,我不能杀生,我是修行的人;然后看不到自己的私心,还要再高看自己一眼:等我修好了,就会对家人有更好的补偿。其实,怎么做都在经书里,为什么不这样看:那就是你做的饭,谈不上杀不杀生问题,人自有人的生存方式,就象西方,就不讲这个,就看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