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两种,一是在大陆推行的急风暴雨式的土改,张文秀觉得不能采用,毕竟在明代,地主阶级力量最为强大,不能过分损害他们的利益,否则把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情况就会十分不妙的,李自成就是前车之鉴。还有一种土地改革,那就是蒋中正败退台湾后实行的土地改革,属于比较温和并且很成功的,张文秀决定实行台湾式的土地改革。
所谓台湾式土地改革,就是蒋中正退守台湾后,痛定思痛,在台湾掀起的土地改革。当时台湾也是由许多大地主控制着土地,佃农生活贫苦,租佃矛盾日益激化。而当时台湾由于接收了日本人留下的大量工厂,但却开工不足。于是政府制定“和平土改”计划,政府强制赎买地主的土地(地主可以保留一小份土地自耕)把他贱卖给农民,农民从政府买土地,其实是不用交现金的,只是在今后几年时间内向政府多交一点赋税来抵扣,这样,农民得到实惠,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业产量立马翻番。
而政府向地主购买土地,也多不是支付现金,而是把日本人留下的大量工厂的股份折价卖给地主,这样地主阶级向资本家过渡,这样地主也不会有太多的怨言,工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台湾很快进入工业化,到了八十年代成了亚洲四小龙之首。
这样的土地改革,既能解放农民,又能照顾地主阶级,最重要的是使台湾转型,进入工业社会,非常值得身处十七世纪中叶的张文秀借鉴。但是张文秀没有日本人留下的工厂,没有什么可以给地主的。
但张文秀有矿啊,还有通往西番的商贸控制权。所以张文秀正式进行土地改革。首先,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给农民,地主可以保留一小块自耕地。被没收土地的地主,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补偿。一是可以从张文秀那里得到开采建昌府境内的矿产的许可,当然现在所有矿产都是飞虎军的,但这些地主如果要采矿,可以与官府合作,各占一半股份,政府在五年后将股份逐渐送给地主,这样,地主也算是得到了补偿。
二是可以从申请成为前往西番贸易的合法商人。现在张文秀基本控制了通往西番贸易的线路,所有想出关到西番去做生意的必须向官府申请登记,有官府配备的报保镖护送以防西番抢劫,这些保镖也是飞虎军的退役人员组成,一面护送,一方面监视商人是否叛变。私自出关者,杀无赦。所以现在能出关到西番去贸易,可是厚利啊。这些失去田地的地主,对于张文秀给他们一条发财的路子作为补偿,也不甚怨恨了。
另外,失去田地的地主,他们从商从工,张文秀都给予最大的优惠便利。
本来张文秀还准备把盐的行销大权让给这些地主,但最终还是舍不得。因为张文秀觉得还是后世二十世纪中国的食盐专卖专销制度比较好,由政府生产控、运送、行销一手包办,盐的利润完全由官府掌握。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利用食盐加强对老百姓的控制。自己准备在每个县和乡镇都由设立最起码一家食盐专卖店,每个乡镇的老百姓只能到专卖店去买盐,并且每家买盐的数量根据人口而定,多买必须申请。这样,如果哪家突然收留了很多逆党奸细或者见不得光的人,食盐的消耗肯定会增加,多买盐就会引起官府的警觉,到时就可以一网打尽。这样做,其实就是限量供应,虽然对经济没有多大好处,却能维持稳定,加强对民间的控制。而在明末,最需要的就是秩序,不是财富。
要进行土地改革,需要各级官府的成立。于是张文秀大集手下的文武,正式宣布张献忠的诏命。然后,正式任命肖宏满为建昌府首任知府。肖宏满从永州一个小吏突然升任如此高位,成了封疆大吏,真是感激涕零,发誓为帅主效死命,同时庆幸去年九月没有向张献忠献殷勤,而是直接投靠张文秀,看来自己那一把完全赌对了。
建昌府治建昌城,把原来的五卫越西、宁番、建昌、盐井、会川全部改为县,从自己飞虎军中的文人中选拔担任五县知县,每个县都要修建坚固的城池(建昌县不用修建,因为建昌府依郭建昌县),建县衙、兵营,还要多建民房(主要是解决无房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更是给以后招徕流民住的)。当然,各级政府现在最急迫的任务是土改。
这样,建昌府下辖五县一州(黎州、越西县、宁番县、建昌县、盐井县、会川县),州县下面设乡镇,农村设乡,集市和原来的守御千户所设为镇。乡镇下面设村,基本上以三十户至两百户为一村,以五到十村为一乡或镇。村官由村民推选,向乡长或镇长负责。乡和镇成立衙门,最高负责人为乡长镇长,正九品,乡镇衙门还设乡(镇)丞、乡(镇)尉两个官员职位,辅佐乡(镇)长,为从九品,分别负责政务和军务。乡(镇)丞由乡(镇)的乡老推选并由县政府批准,这样乡里父老也能参与政府管理,还能做官,想必会增加对飞虎军的归属感。而乡(镇)长和乡(镇)尉由上级政府任命。乡镇有驻军,数量少但可以确保维持秩序,镇压小股叛乱。乡镇驻军由飞虎军派来的士兵为骨干,以本地招募的民兵为主体,民兵也发饷。
历朝历代,朝廷只能控制到县一级的政府,对广大的乡镇农村对根本控制不了,张文秀有了前世的见识,当然会吸取经验,控制广大的农村,牢固控制政权。
州县的官吏职位设立,基本参照明朝,只是稍微改动、简化一些,如县官有知县、县丞、县尉和主薄和教谕五位正官,知县为正七品,县丞为从七品,县尉为正八品,主薄和教谕为从八品,其中县尉为明朝所没有,张文秀设立此职位是要加强军事控制,县学教谕由明朝不入流的无品小官提升为从八品,主要是张文秀要加强民众教育的一个暗示,以吸引本地的读书人。
至于其余杂官,能裁就裁。听肖宏满说,明朝一个县的杂官还真不少。除了知县、县丞、主薄、典史四位正官外,其余全是杂官:有县学,设教谕一名,训导两名;有巡检司,巡检和副巡检各一名;驿站,驿丞一名;税课司,大使一人;仓、库,仓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库大使一人;递运所,大使一名,掌运递粮物;批验所,大使副使各一名,掌验茶引、盐引;江河湖泊,所官、闸官、坝官各一名,掌鱼课蓄泄;铁冶所,大使副使各一名;医学,训科一人,掌管惠民药局;阴阳学,训术一人,掌报时;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当然,并不是每个县都设立所有的杂官,只有县学、仓、库、医学和阴阳学是必须设立的,其余杂官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些杂官的品级基本不入流,俸禄也是少得可怜,有的甚至没有俸禄。
真是想不到啊,以前以为古代的县政府组织很简单,却没想到朱元璋设立的组织这么严密,各个方面都想到了。看来贫民出身的朱元璋真是体谅老百姓啊,不但设立什么惠民药局,还设立各种预备仓(赈济)、养济院(既收养孤老的养老院)等等。
只是可惜,朱元璋的不肖子孙和文武官员并没有把好东西坚持下来,象什么济民的仓、院、惠民药局都纷纷废弃,最典型的就是驿站的裁撤,导致李自成失业后造反,推翻大明王朝。
由于以前建昌五卫和黎州并不是民政系统,所以并没有这些杂官。张文秀也就把大部分杂官职位放入吏员的范围内。
民政系统基本安排好了,现在就是自己抚南王府的官员任命了。其实自己这个抚南王也不太需要什么官员,因为自己就单身一人。现在的王府官员的职责也就是作为飞虎军的总部来发号施令。张文秀任命潘冶文为抚南王王府长史,王府的各个官吏选拔都由他负责,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飞虎军的后勤,并管理飞虎军内的文人。
官员有这么多,俸禄也就需要制定一个标准了。按照明朝的俸禄标准,肯定是不行的。一开始朱元璋给官员俸禄都是发米的,如七品知县每月俸禄是领米七石五。到了明朝后期,俸禄都折算成银子,如果按照平常年景正常折算,每石米价值半两银子,知县年薪四十二两,也还凑合。但是,朝廷给七品知县的工资一年只有不到三十两,四品知府也只有六十两银子,实在太少,难怪官员不但贪污,还名正言顺的加派赋税收入自己囊中。
由于自己现在手下最高的官员是知府,正四品;其次就是潘冶文任职的王府长史、建昌府同知,都是正五品;再次就是黎州知州、建昌府通判,都是正六品,然后就是七到九品。所以能把官员俸禄的标准定地高一些。所有官吏的俸禄全部用银两发,以后用银元(张文秀马上自己铸造银币),每月月底发俸。
正四品每月四十两(这样他一年最起码有四百八十两银子,是明朝知府不计灰色收入六十两的八倍),从四品每月三十五两,正五品每月三十两,依次递减,正七品十两,从七品九两,正八品八两,从八品七两,正九品六两,从九品五两。另外,比较重要的吏员每个月也能挣一二两银子。
由于现在七品以上的官职没有几个,基本都是大量七八九品的基层县乡一级的官员,故俸禄花不了多少银子。虽然如此,比明朝官员吏员工资还是高出了不少,应该能吸引不少本地的读书人来进入各级政府,为大西飞虎军效力。
就在张文秀指挥各级州县乡镇政府成立,推行保甲法,并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然后给农民发放马铃薯种子的时候,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传来急报,敌人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