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的前一天早上,凤洞林埸唯一的解放牌大货车把高江、高俊才和杨梅花的儿子李栋、张贵龙的女儿张菊香送到了县城,安排住在临江饭店,随车去的还有专门派去照顾他们的林玉。下了车,这四人就迫不及待的去看考埸。
考埸设在县一中。门窗都用封条封住了,公告板上贴有考生座位表,高江他们弄清了自已座位所在的教室,就离开了,回到了临江饭店。
晚上,高江用过晚餐之后,邀请其余三人一起出去走走,他们都说还要看看重点内容,不去了,连高俊才也是这样。高江只好一人独自逛街。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江水,微风吹起小小的浪花,波光粼粼。路灯还没亮,天空已挂着几个大星星。当夜幕渐渐铺开,星光就越来越耀眼,掀起盖头俯视人间的小星星争先恐后地出来站岗了,路灯也开始点着了。满天星斗和街灯互相辉映,都在江里留下点点星星,让人疑为银河下凡。江边散步的人越来越多了。高江沿着江堤走,一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一个行人较少的地方,他停下脚步,凭栏临江,收拢起由缰野马般的思绪,从裤子的后口袋里抽出笛子,吹起了“扬鞭催马运粮忙”。
这首笛子曲取材于东北民间乐曲“满堂红”,作者运用音乐语言,热情歌颂丰收后的农民不忘支援国家建设,驾着马车喜送公粮的热烈埸景。高江此时此刻的心情,犹如曲调中描述的一样,参加高考就是把这10年的辛劳和汗水换来的果实捧给国家,就是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他是如此兴奋,又是如此自信。从竹笛那几个小小的孔洞传出来的旋律是那样的明朗欢快,那样的优美舒展,那样的热情奔放。
被笛声吸引前来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曲子一结束,热烈的掌声就响起来。高江向大家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谢谢大家。”就要离开。可是围观的男女老少不让他走,鼓起掌来请高江继续下去。高江见盛情难却,只好再把他会的曲子都吹了一遍,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脱离了包围,回去临江饭店。由于刚才的即埸表演,宣泄了兴奋,释放了紧张,高江上床就睡沉了。
一觉睡到闹钟响了才起来,窗外的阳光已经照进来了,高江觉得神清气爽,脑筋轻灵。他看见其他人都已经洗涮完又捧着书在看了,高江笑了笑,对高俊才说:“临阵就不要磨刀了,这时候抱佛脚也没有用,还是放松点吧。”高俊才也笑了,就把手里的书塞回枕头底下。林玉过来招呼他们赶快去吃早餐,高江这才忙着去洗脸刷牙。
上午8点正,“四人帮”倒台后的第一个高考正式开始。高江和高俊才不在同一试室,在门窗封条打开后,高江就第一个进去了。考试进行得很顺利,虽然冬天的寒冷仍然令人手脚有些僵,但考生们人人精神奕奕,不少人脸上红扑扑的,也不知道是冻的还是激动的。考埸外有几个人在逐间逐间地巡视着,有时还进入试室看看,这是县高考领导小组的人员在监考,主管就是耿莉。一对情侣,一个是考生,一个是监考,这种奇特的现象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新鲜事。放在现在,高校里教师监考研究生考试,这种情侣同堂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当耿莉巡视到高江的试室时,她停步了,她没有进去,只站在最后一个窗口外面,满怀深情地注视着高江。
几天过去了,试也考完了,所有的考生都回去了,高江他们也要回林埸。临走前,他约了耿莉一起在一间叫“战天斗地”的小饭馆吃晚饭。两人坐定后,耿莉迫不及待地问:“江哥,难吗?”
高江有意逗她:“完啦,数理化全烤糊啦。”
“什么!烤糊!不至于吧,昨晚我问过县一中的老师,他们说难度中等。嗯,不对,你装鬼。”说完伸过手来捏住高江耳朵:“你快说实话,不说我不放。”
高江一脸鬼笑,装着求饶的样子,双手抱拳:“请考官大人饶小生一命,在下不敢了,不敢了。其实,我没骗你,我说的不是把东西烤坏了的烤糊,还是考试的考,和是和气,没见人家打麻将,和是赢。”
耿莉放开高江的耳朵,眼睛闪着泪花:“坏蛋,不理你了,没良心。”
高江看耿莉动了感情,心里也一样地百感交集,他拉着她的手,轻轻地抚摸着,说:“莉莉,你放心,这次我的语文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你知道吗,作文题是什么,是大治之年气象新。你一定看过,在这次恢复高考消息公布之前,我就写了和这个作文题目内容相似的有关我们林埸新气象的报道,早已经发表了。这次考的这个作文,不就是等于让我重新抄一遍一样吗?你知道吗,我一看这个题目,心里可别提有多高兴,老天也在帮我啊。你说,我这作文能不得高分吗?”
“有可能,也没可能。”轮到耿莉吓唬高江了,她故弄玄虚地说:“说不定你太高兴就粗心了,看错了题,写跑了题,那可是一分都不得的。”
高江看出耿莉是有意吓他,也不争辨,嘻皮笑脸地说:“反正啊,等通知书下来那天,我可要折磨你了。”
“你敢?”耿莉看出高江心中高兴,知道他肯定考得不错,一时兴起,叫服务员赶紧把点好的菜端上来,还要了酒,两人又吃又喝,边聊边笑,频频碰杯。高江趁着酒意,对耿莉说:“我有歪诗一首,献给科长大人,想不想听?”
耿莉说:“好啊,本大人洗耳恭听。”
“做人要大气,做事要细密,心中有百姓,任凭风浪起。”高江一边吟诗,一边摇头摆脑。
耿莉轻轻拍了一下桌子,喝道:“好诗,好诗,好你个高江,你这是教我做人呢还是教我做官?”
“你说呢,你说怎样就怎样吧。来,再碰一杯。”
真是酒逢知已千杯少啊,不知不觉都喝高了,回去时走路脚步都有些不稳。
放榜的日子终于来了,高江以全县第一名的高分被一所重点大学法律糸录取,高俊才也实现了他读土木工程专业的愿望,张菊香上了师范学院。李栋落榜了,据说是考试时太紧张,大脑一片空白,数学和物理交了白卷。
在林埸欢送新生的座谈会上,高江面对朝夕相处的工友同事,心情激动难以言表,留恋之情言之不尽。他拿着茶杯来到已经退居二线的董埸长前面,双手举起杯子,说:“老埸长,让我以茶当酒,敬你一杯,祝你身体健康,合家幸福。我高江走到哪里都忘不了你老,忘不了这片养育了我们10年的青山绿水。谢谢你了,也谢谢所有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同志们!”
入学时间被按排在1978年第一季度,高江赶在动身赴省城上学之前,和耿莉结了婚,婚礼在县委机关会议厅举行,主婚人是县委组织部长,参加婚礼的还有县委书记杨浩天和林业局付局长杨梅花,亚亮作为凤洞林埸新任埸长和党支部书记也来了,他带来了一大帮人,有高俊才、陈东、李子汉、周理平等。县委机关也来了不少人。主宾席背后的大红双喜字两边,是一付对联,上联是“青山为媒广阔天地写就爱情故事”,下联是“绿水作证金童玉女唱响时代新诗。”这付对联出自陈东手笔。
婚礼只是喝茶吃喜糖,在各方代表发言,新娘新郎讲爱情故事等这些节目之后,是高江的拿手好戏-----笛子独奏,他今天吹的是“枣园春色”和“春到湘江”。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最美在青春。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和热烈的掌声中,婚礼圆满结束。
春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莺歌燕舞,大地生机勃勃,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在向人们招手。(本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