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项燕在颖水南岸组建战略指挥中心,统筹全局。
他敏锐地意识到,楚国边境的防卫是薄弱的,在秦军强有力的攻击下,单纯的一城一地的防守是危险的。唯一的机会是集中主力,寻机突袭,在机动作战中歼其一部,使战场形势趋于均衡,从而与敌进行持久的周旋。
在秦军进攻之初,楚国由于边境各城的守备缺乏统一的有力的指挥和坚定的御敌决心,致使被秦军各个击破,又在秦军轻装突进的锲形攻势下,楚军各作战单位未能建立有效的协同作战,致使楚国淮北战线很快遭受失败,部队被击溃,战略物资损失殆尽,成为敌军的补给。蒙受了重大损失。
对于淮北战场的形势,他清醒地看到,抵抗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丧失了有利的时机,而且没有构筑坚固的城垒。所以,只有果断地撤除战斗,保存有生力量,机动作战。
秦军轻装疾进,对楚国领土实施纵深大迂回包抄。
对于秦军的战略意图,项燕洞若观火。于是他将计就计,诱敌深入。
祖国面临的致命危险促使每一个人都振作了起来。
宁愿挺直脊梁死去,谁也不愿做亡国奴而屈辱偷生。
楚国紧急动员起来了,要求集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共御强敌。
在这存亡之际,楚国军民焕发出了空前的卫国激情,他们奋起抗击,为主力部队的集结争取着时间和空间。
一夜之间,楚国全民动员,转入全面战争状态。人们从战争突然爆发的惊恐中回过神来,自发地奋起,军民同仇敌忾,将恐惧化为愤怒,各自为战,主动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于是一个个散布在淮北大地的村庄与城镇,转瞬间变成了一座座要塞。
夜幕沉沉。
四野寂寂。
风声凄凄。
远处,北方边境的天空上,烽烟滚滚。
趁着夜色,楚军悄然撤离,急速向预定作战区域集结。
秦军,楚军,各自沿着自己的战略思路和选定的进军路线并行向南。进行着时间与生命的竞赛。
对于楚国在边境的失败,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楚国之前为什么对于边境的守备如此不堪一击?边境的驻守部队为什么没有任何战争的准备?
我们不明白的是,当秦国与北方各国征战之时,楚国的君臣们都在干什么?既没有备战,也没有作出外交的声援。
从其他渠道传来的秦军内部的秘密情报,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秦军将要把战争的矛头指向楚国时,楚国为什么仍然没有做出应对的举措?
假使楚军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进行有组织的协同防御,何至于一触即溃。
其实任何军事上的失败,其根源都在于政治上的软弱。
楚国出于对秦国的恐惧,惧怕由于边境军队的调动会激恼秦国。因而不敢做出任何的应对,怕刺激秦军,给秦军进攻授以口实。因为秦国似乎早就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借口。
但是,战争是避免不了的。冒险者总会找到借口。当他们准备好了,准备宣战时,一定会制造出一个理由。他们总可以为他们的强盗行为找到一个伪善的托词,并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必须以先发制人的手段预先防止对方的进攻。
楚国害怕挑起战争的畏缩,终致边境沦陷,失去了主动权,使边境保卫战惨然失败。
项燕注意到,秦军对赵、燕、魏、韩等国作战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其一部牵制敌军主力,而以主力直扑敌国国都重镇,以战役的突然性迫使对手屈服。从而迅速夺取战争胜利。
针对秦军作战的这一特征,他迅速发布命令:
一.淮北战区所有被迫与敌遭遇的部队,必须坚决地撤出战场,以小股武装阻滞敌军,主力部队迅速脱离与敌接触,南撤到指定地区集结。
二.西线各部坚决毁掉洪河、汝水等桥梁,阻滞秦军进攻节奏,为主力的集结争取时间。
三.牢固地守卫颖水防御阵地,绝不能让秦军渡过淝水。
四.各分散在辽阔地域上的驻军,迅速动员,编入机动作战兵团,集结待命。
这一天里他作出了很多决定,一份又一份命令从他的幕府发出,竭力稳定战局,全线收缩,秘密待机。主动让出淮北大平原,作为预定的战略回旋空间,以空间换时间,为主力的动员和隐蔽集结赢得时间。
当然,特别令他不安的还是北路战线的局势,能否阻滞敌军的进攻速度?
项燕密切地关注着李信军队的位置和进攻速度。
李信主力渡过洪河后,轻兵急袭颖上。
项燕敏锐地感觉到出击的时机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