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的东方大陆,在崇尚血统的中原大地上,战争曾经是高尚的事业,由贵族垄断,是贵族的荣耀。
因为,战争造就英雄。而英雄只有出身高贵的人才有资格担当。
平民和奴隶没有参加战争的资格。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战争或者说决斗更准确些,很富有君子浪漫情调,是人生的升华与美好的奖赏。胜利者拥有广泛的荣誉并受到真诚的敬仰,失败者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那些出身高贵的人们佩饰着短剑或自己称心的武器,显示着勇武和骄傲。
如同当今的新贵们,穿着名牌、戴着金表、挂着钻戒等,是一种身份的显示。从而昭示他们与众不同的气质。
在春秋及其以前的时代,贵族就是贵族。他们并不张扬跋扈,也不以其出身的高贵而傲慢不羁,他们更多表现出的是优雅与自律。如同鸟儿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珍视自己的荣誉。
战争,卫的是他们的尊严与利益。
然而,到了战国的末世,此时的一切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战争成了全民的义务,而战胜的利益却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那些野心家们驱使着人民去流血,为了他们自私的目的。当然他们总会找到一个漂亮的借口,他们会做出很诚挚的表情说:我想要的不是权位,而是这个国家的和平。
秦军大部队在西北方面和西面的边境地区侵入了楚国领土。楚军一个个边境城堡由于缺乏统一的战争指挥,各自乱成一团,在突然出现的秦军进攻面前丧失了抵抗力。他们这种孤立地防守,这种分散的孤立战斗单位在庞大的秦军作战兵团面前,显得毫无意义,楚军边防军被分割击溃,失去了战斗力。在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之后,失去了阵地。一座座城堡、要塞、村庄落入敌手,被秦军占领……败兵、难民,数百万人逃离家园。
在无险可守的淮北大平原上,秦军突破楚国边境线,二十万精锐秦军分二路向纵深推进。
秦军旬日之间,就已经深入楚地50至60公里……
楚国举国震惊了,他们被突然爆发的战争打得不知所措了。
秦军快速集团已越过溃乱的楚军,渡过汝水,远出百公里以外,进抵颍邑,会攻城父。意图将楚军主力围歼在淮北平原的广阔地域之内。
面对强敌,楚国没有了别的选择可供犹豫,也就只有奋起斗争以求得生存一条途径。
从惊恐中回过神来的楚国君臣,度过了最初的茫然失措,从震惊与恐慌之中缓过气来,紧急会商抵御之策。
楚王抬头看着天上微弱的月光,在云雾之中显得迷蒙,内心一阵迷茫。
明天会有什么发生?谁能抵挡秦军?
良久之后,楚王召见项燕。任命项燕为大将军,率军御敌。
楚王说:寡人无德,致令外敌侵入,百姓流离失所,望将军以苍生为念,拯生民于涂炭。
项燕说:祖国今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应该迅速动员全国民众,集中每一个人的力量,保家卫国。
楚王说:今授卿御剑,由大将军全权裁断。
在这危难之际。项燕受命出兵。
作为楚国四大世族之一的项氏,掌控着楚国的军队。所以项氏家族是楚国理所当然的保护者。
为了邦国的安全,为了家族的荣誉,为了这个姓氏所传承的高贵,为了血脉中涌流不息的荣耀,危难之际,项氏家族又一次承担起了拯救家国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看,此时秦国已经灭亡了北方的燕赵,吞并了韩魏之地,消除了后顾之忧,全力南下攻楚。虽为南方大国的楚国,因为数十年来未有征战之举,兵疲将寡,实不足以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大陆统一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应历史的发展,和平统一或许不失为有益的选择。当然在楚国君臣的朝议中,也不乏持有这样的美好之见的人。
任何时候,但凡遇到国家危难之际,难免会存有分歧,也总会自然地划分为战与和二大派别。所不同的在于主战与主和的力量谁能占据主导地位?各自怀有什么心态?谁代表了民众的利益?
当然,在养育了自己的祖国面临覆亡之患时,任何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都会爆发出救亡图存的热血激情。即使是懦夫也会有爆发的一刻。那种深融于血液中的爱国情愫永远无法湮灭。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会在每一个时刻跃然升起在心间。这叫民族气节,也正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不息的灵魂。
责无旁贷!
谁也不能例外。
楚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强敌的铁蹄蹂躏着这块美丽的土地,战争的灾难被强加在了楚国人民的头上。
奋起,还是被屈辱地征服,成为每一个楚人都必须做出的选择。
童年的项羽同样也经受着严酷的洗礼。
他目送着爷爷项燕出征。
他年幼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是如此切近地影响到自己。意味着他将有一段时间不能陪伴着爷爷。
他小小的心情有点忧伤,但是他又很男子气地保持着自己的姿势。
或许,在这送别的此刻,已在他的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要做将军的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