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患既至,必有内忧激荡相生。
危机并非出现在战场上,也不是战略上有什么失误,而是国内的腹心之变。
楚国在取得了反击之战第一次战役的胜利之后,国内民众报国情绪爆涨,从朝廷臣僚到普通民众,受到了空前的鼓舞,人们满怀着爱国热情,抱着必胜的信心,投入到抗秦救国的战斗之中。形成了藐视一切的狂热。这种狂热的另一面,就是普遍形成了秦军的战斗力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可怕。楚人的自大与自慰空前暴棚了。
楚国民众热烈的情绪,促使着他们内心英雄主义意识的觉醒。于是急切求战、轻敌冒进的思想成为主流。致使一切正确的判断与持久的策略,都被一概目为消极怯懦,受到指斥与嘲弄。因此,真正有远见的战略构想,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
在这同时,国内气氛渐渐出现了不为人察觉的衍变。民众御敌的狂热被引向了对前方休战状态的追问。此时,另外的一种声音出现了:我们是高尚的纳税人,我们的税金被用于这样一场战争――消耗着金钱,却没有一次战役的进攻,这样畏敌怕死的军队,在糟蹋着我们的银子……
前线将帅受到质疑,正确的战略行动往往被曲解。
显然有人在借机煽动,阴谋上演了。
所谓阴谋,就是只能在密室中策划悄悄地施行,声张的不要,无论成功与否,永远不敢示人。将一切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相持半年,没有发生任何战斗。边境平静无战事。
谁的耐心都有一个限度。尤其长期陈兵边境,国内空虚,耗费甚巨。民众更是难以理解。于是有一种力量悄然加入了进来,在推波助澜了。
打仗是需要钱的。战争拼的就是国力:经济的和军事的以及民众的人心向背。谁能够支持得更长一天,谁就是胜者。
为了打仗,后方支援前线就是义务。为了筹集战争的经费,就要增加税额。百姓已经竭尽了全力。那么就要对原来没有纳税的阶层征税。可是他们不同意。他们只想在这个国家受益,他们不愿承担义务。这就是全部。于是他们就心怀敌意。
在战场上,双方都在蓄势以待,谁也不愿轻举妄动。但是这样的僵持对双方都是严重的压力,谁也不敢松懈,都在设法取得优势。
如何促使这样的均衡发生变化,成为考验战略家远见的命题。
秦国开辟的另一条路线渐显力量。他们试图从另一个方向打开缺口。他们正确分析了双方的局势,从政治上、军事上、体制上……以至于具体到各位权臣的关系,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阻挡他们前进的只是一个人――项燕。驱逐了项燕,解除其指挥权,由别人取代,那么一切就将自然得到改变。
于无声处,均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战略的层面。
那个夏季就这样在双方警惕的关注中结束了。伴随着秋季的来临,一切就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了。
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意味着一年的劳作进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当你付出了劳作,看着自己的土地上饱满的庄稼,你的心情会充满温柔的情感。因为,生活显出了可以摘取到手的果实,你一年的劳作也可以给妻子儿女带来一个温暖的生活,可以有一个向自己的亲人炫耀的丰硕的收获。
这个秋天同样给人太多的想象。在这个果实累累的季节,人们都需要一个收获。
政治家们也需要一个政绩,一个可以夸示于人,以证明自己领导英明正确的胜利。所以,他们最先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他们不愿意总是把军粮供应到前线,却看着你们坐在那里休闲地度日月,他们想要获取胜利的心情很急迫。
楚王耐不住了,多次催促决战。要求前线的将领向敌人发起进攻,并战而胜之,用英雄的战绩向人民献礼。
秦王也同样很着急,听说“楚王好细腰”,就派人带着大量的活动经费去楚国旅游,当然不是一个人,而是分期分批,以各种理由进入楚国。工作性质很阳光很美好,让他组织选聘佳丽闺秀进行专业培训,敬献给楚王,让楚王的生活幸福美好,充满快乐。同时也结交几个朋友,当然最好能够广泛结交和团结楚国权贵,建立友谊。或者深入楚地,在各地观光,当然也带去了秦国的产品或观念。他们也都很高兴地游历,并受到了很好的接待。
人,是可能被收买的,也是可以被收买的,而且必然是能够被收买的。事实上往往就被收买了。所不同的只在于收买者给到了什么价位。在这一点上说,就如同农民们牵到市场上出售的牛羊畜禽,双方在袖筒内暗暗地进行一番不便示人的交易,然后一拍即合,达成默契――成交。
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暗暗地展开了刀光剑影的角逐,一些人中招倒下了,一些人放弃了抵抗,还有一些人参与了合谋,又一个战线形成了。于是这种无招胜有招的战式悄然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