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规模的军事演习,都具有战略的目的。
一个国家派出60万军队远出,占领别国的领土,并不是去冒险,更不是演习,而是必须夺取胜利。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为了达到目标,将会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军事战略。
楚军分路北上,在汝阴地域向秦军壁垒发起正面进攻,意在吸引正面秦军主力,而派出精锐轻兵破坏秦军补给线。
是的,断敌粮道,这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打击手段。当然这也正说明保障战争胜利的最根本因素不是拚杀,而是后勤支持能力。
彻底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让他们面对西北风祈祷吧。这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战略构想,打不赢也饿死你们。但是,是实战中是否有效,并不一定就如同纸面上这样完美。
在这神话般的淮北平原上,没有任何障碍阻止前进的脚步,也同样意味着没有任何险要的地形可以据守,所以秦军只有自筑壁垒,做为固守的工事。
同样,也就是说没有可以做为隐蔽大军行动的天然屏障。
所以战役的发起也就没有突然性,惟一可以借助的,就是指挥官判断的失误,以及应对的灵活性。当然决定因素是部队的纪律性与反应速度。
当楚军发起正面进攻遇挫时,楚军似乎很自然地分为数路,向各个壁垒间穿插围攻。秦军依然保持着镇定,坚守壁垒,并不出兵应敌。似乎还在嘲笑着楚军,看你能奈我何。但是,秦军突然发现有一支楚军远远深入西去,他们此时才发现楚军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攻击壁垒,而是实施了隔断秦军出壁垒救援的通道。
现在秦军只能无奈地待在壁垒之中,眼巴巴地看着楚军西去。
连续几天,楚军避开大道,从小路急行军,直扑秦军运输线。
他们要向秦军的生命线实施突然的奔袭。他们很巧妙地实施了既定的战略意图。
楚军直逼秦军粮道。
楚军的战略意图即将实现了。看来战争将以期待中的结果结束了。
楚军一路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挡,长驱西进,看来他们的机会来临了。
但是,这样的机会似乎显得很不真实,让人不敢相信。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做更多的判断,他们必须迅速地将这个机会转化成为好运,转化成为既定的战争事实。当然,他们也知道,在这个特别的年代里,什么都是可能发生的,既是突然,也是必然。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而且很快。就在眼前。
当楚军就要接近目标时,秦军突然出现。黑色的盔甲给人以杀气腾腾的震慑。
秦军凝立不动。旌旗猎猎。兵马无声。
似乎他们已经等了很久。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他们一直就在等待。
楚军骤然停下了急驰的马蹄。
这样的阵势,已经说明了一切。以前的一切,都是刻意的掩盖。秦军有备无虞,楚军看来遇到劲敌了。
楚军稳住阵形,退却已经没有机会了,只有硬拚,坚持着,以坚决的战斗,谋求生存。任何的怯懦,必然是毁灭自己。
王翦这位身经百战的军事战略家,并不是靠着关系得来的。他深知后勤对于战争胜败的重要影响。所以,当他制定战略计划时,就从楚军的角度对这个计划进行了攻防模拟预演。因此,他看到面对坚固的壁垒,破击秦军的惟一切入点,就在漫长的补给线。于是他面对地图,精心确定了运输线的路径,并考察了对这条运输线构成打击的可能部位。然后静静地设伏等待。
在这里等待楚军的正是秦军战斗力最强的铁骑。这个战场的选择,正是他们展开的最为理想的平原。
进攻开始了。
双方都以进攻的姿态全力投入了战斗。这是真正的力量的碰撞,掺杂不得半点取巧。
两军互不相让,互相绞杀。
这是这个时代两支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的比拼。
每一位参战者都清楚,这是末路之争。
只有奋力拚搏,只有杀死面前的敌人,才有可能活下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