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深藏于楚王的深宫之中。
当然,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大人的事情,是大人物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无忧无虑的成长是他们的天性。无论是贫寒人家的孩子还是富豪权贵的子弟,纯真的童稚是他们的特权。项羽更是优游裕如。他有别的孩子所没有的骄傲――他的爷爷是项燕将军。
他童蒙的心里并没有任何的担忧。他的人生似乎绚丽迷人,充满着享用不尽的欢乐。他也并不知道风云变幻,阴影已经笼罩而来。
变故已经发生,以不为人察觉的方式。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只有有限的几个人知道。
项燕“谋反”的罪名已经确定,逮捕令已经放在楚王的面前,等待签发执行。
楚王面无表情。默默地坐着。
他先在另一份文书上签印。这是一份命令:立即发起进攻,以战斗夺取胜利。违令格杀勿论。
有些话是无法说清楚的。楚王并不需要顾及后代会说出什么,更不必在意历史将怎样评说。
历史上的事并不是都能够加以检验的……没有试错的路径。
项燕接到命令沉默了许久。他说:“现在还不是进攻的时候。请允许我向楚王直接禀报。”项燕说:让我写一封信,请转交楚王。
没有人听他的申辩。宫廷侍卫一拥而上。然后楚王的使者宣读谕令:大将军项燕畏敌怯战,心怀不臣,密谋兵变,当即正法。以景克代将,仍用项燕名义号令全军,密不外宣。
项燕说:请允许我以军人的方式死去,生不能以身殉国,死也当维护军人的尊严。
项燕在楚王使者面前最后一次举起了自已的长剑,不是击杀敌人,而是杀死了自己。
战争还在继续,楚国却在自毁长城。
在这个大陆的这个古老的国度,楚国的国家权力被两三个世家大族操纵,他们所注重的只是自家的利益,每个人都野心勃勃,想钻营到最前列。有人得益,就得有人做出牺牲。
项燕遇害。但并不是被他的敌人杀害。
这是一个十分荒诞的故事,没有人相信。但是这是事实,因为被秦焚毁的史料中也有记载的。仔细分辨,自会发现蛛丝马迹。
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因为我们都被所看到的历史记录的表象蒙骗了,很多的事件都被作为小事删去,让我们再也无法看到真实的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是真实的,从而为尊者讳,替见不得人的阴谋遮掩。
不信你去问问墙角的那只蜘蛛,它说出了它的所见所闻。上天可以作证。
我相信这是事实。因为以此出发,一切都合乎逻辑,一切的疑点都得到了释疑。
看看以下的记载,就会发现一些语焉不详,与故意设置的疑点。
史书说:“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史记·秦始皇本纪》)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史记·王翦列传》)
“(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史记·楚世家》)
“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史记·蒙恬列传》)
“二十三年,王翦、蒙武击破楚军,杀其将项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虏其王负刍。”(《史记·六国年表》)
“楚王负刍四年,秦破我将项燕。五年,秦虏王负刍。秦灭楚。”(《史记·六国年表》)
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这些记载中,项燕的死,前后并不一致。为什么会如此,必有深意。作为楚军的主帅,其死亡必然是一个重要事件,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疑误。似乎是刻意而为。而且在史书中也没有关于项燕的更多的记载,可见如果是战死,那么必然会有传记或是专门的书写,可是却没有,史家在暗示什么呢?
因为,同一个项燕,不会死二次。任何人都不会有二次生命可供游戏。
还有一个旁证:后来的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起义,利用秦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望,号召天下,起兵反秦,天下群起响应。
扶苏含冤而死。而把项燕与之并列,可见,项燕同样也是蒙冤而死,民众心中深怀不平。因而民心为之伸张。
又从秦楚作战的结果来看,更是不可思议。前后作战,实为虎头蛇尾。楚军败退之际,根本就失去了指挥。这不是身经百战的战略家的所为。私以为,楚军是主动撤退,必然应该有所设计,是有计划地有序撤离。而不是溃散。
这可以作为推理的侧证,令人产生更多的猜测:楚国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何况秦军作战,向来是必先运用外交的手段,同时间谍先行潜入,收集敌国政情、军情、经济实力。然后发起致命的一击。
由此可以推断,项燕被楚秘密处死在前,秦军破楚在后。因为,同样的方式,在秦赵之战中就有使用,公元前232年王翦率军攻赵,李牧率赵国全军迎战,相持两年,无所进展,秦国一筹莫展,无功而返。于是用离间之计,暗中派遣间谍潜入邯郸,重金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罢黜李牧,任命赵葱代理。李牧不接收,赵王迁暗中布置圈套捕杀了李牧,李牧死后仅三个月,王翦击溃赵军,直逼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同样的手段王翦无非是在这里又一次复制而已。楚国为了推御罪责,所以就让秦军杀了项燕,以混视听。
从文章写作技巧来看,力求避免重复,这是为文的基本常识。所以同样的计谋,在实际斗争中,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在文章的写作者来说,就不能再复制一遍,所以也就必须略去。王翦的秦楚之战中,略而不写秦国的政治外交活动,半年之间,秦军的行动只字不提,那么我们自然会问:他们在做什么呢?总不会躺着度假吧。
楚国,这个制造着各种阴谋的温床,产生这样一个阴谋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小事。何况在这个动荡的混乱时代,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是,不会有人承认做过这件事。
所有的战争都是有目的的,那么,我为谁而战?项梁陷入了迷茫之中。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却得不到信任。而且得到的是如此的报应。
他恨,但却不知道该归怨于谁。
是这场战争?是秦独占一切的野心?还是楚国集团中为了某种利益的人?
可是,为什么会是如此的结局,他不能接受。也不愿意接受。
然而,楚国毕竟灭亡了。
楚国的灭亡,对于年幼的项羽来说,不仅意味着国家的沦丧,而且还需承担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从此失去了依靠,也没有了庇护,一切都必须自己面对。
他必须面对新的突然而来的变故,他必须承受命运强加给他的厄运。
项羽的童年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