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依赵寇二卿之议。着曹光实即赴平夏地,总都诸州兵马,暂且坚守勿战。”赵官家准赵普寇准之议,沉吟了一会然后又说道:“困守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终不能任凭李继迁一伙,长久消遥下去吧?再者,万一围困无果,又当如何?众卿家还有什么良策?”
赵官家目光如炬,在众文武的身上巡视着。
大家一听,皇帝还要以武力征讨为主。
一提打仗,众文武全都眼观鼻,鼻看口,口问心地默然肃立,无人开口。
谁不知道,军队和打仗,是皇上的禁脔,绝不允许他人窥探染指。如无必要,谁愿意以身犯禁。况且目前朝廷将帅不和,太监监军。打好了人人争功,打坏了相互推脱,弄巧成拙,就有人对缝下蛆,至你于死地。田钦祚、袁继忠的例子,就在眼前。
所以,大家都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赵官家见无人搭话,便运目下看,问道:“赫连爱卿来了没有?”
赫连山忙趋步上前,噗通一声跪倒。连连叩头请罪:“罪臣赫连山叩见吾皇!臣赫连山罪该万死!请圣上治罪。”
赵官家抬手:“爱卿平身,李继迁谋反,是他一人之事,与爱卿何干?朕唤爱卿上前,是想听听你的见识。你对那边的情形熟悉,或许能提出好的计策来。今日是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平身说话。”
“谢圣上!”赫连山谢恩起身奏道:“圣上,若说论交情谈私谊,臣跟李继迁有盟友之情,不应该说对他不利之言。但国法如天,君恩似海。臣只有先报天恩、礼国法,顾不上交情了。李继迁不自量力,狂悖逆天,不思上报天恩,竟然以卵击石,抗拒朝廷。依臣之见,应该即刻派遣大批禁军,前往征讨,在银、夏诸州撒下天罗地网,将叛贼李继迁一举拿获,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赫连山刚说完,吕蒙正慌忙出班启奏:“圣上,臣以为赫连大人的奏议不妥。是书生之见,乃误国之议。用大批禁军去对付一个小小流寇,实在是不妥之极。所谓杀鸡焉用牛刀。胜则劳民伤财,稍有闪失,更是得不偿失。即命就近诸州,就近清剿防范即可。”
寇准附合道:“吕大人言之有理。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粮,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今西北乃穷乡僻壤,即便是有孙武之智,也无法就食于敌国。一切军需粮草,势必要从关中甚至于江南转运,此一大害。其二,戎羌狡诈,地形尽知,急切之间,难以剿灭。擅动大军,师老无功,势必要劳民伤财。因此,臣也不赞成大动干戈。”
赫连山抗声道:“依吕大人寇大人之意,是要姑息养奸,养虎为患,眼看着李继迁坐大长成威胁朝廷?前者五万大军被其一战折损过半,对付这么凶残的敌手,岂是少数厢军乡兵之能为?厢军老化乡兵少力,非叛逆对手。不派精锐禁军一举剿灭,更待何时?”
赵普站出来道:“赫连大人之议着实不够妥善。大批禁军尽赴西北,契丹人势必趁势生事,如何抵御?”
赫连山暗暗冷笑,蒙谁呢?你们抢夺了大批的马匹,正在消化吸收,将二十万步军改成马军,这需要时间。还有,你们夺得了大量的运输牲畜,想的是对契丹开战,哪还顾得上李继迁这一小股流寇。所以,咱说破大天,你们也不会打乱计划派遣大军西去征战。当下越发慷慨激昂:“依赵老相爷之言,李继迁一战折损我大军数万,鼠戏猫须,挫辱我上国天朝,就任其逍遥法外,随其在河套称王称霸,而不闻不问?倘若有人效仿于他,再出个张继迁、王继迁,当如何处置?长此下去,国安有宁日?”
“赫连大人此议甚为不妥。大军远征,非同小可。西北地广人稀,粮草不易筹集,必须得内地转运。困难重重。而蕃人熟悉地形,又是马军为主,倚仗密林深草,来无影去无踪。田钦祚前车之鉴不远,岂能重蹈覆辙?依咱之见,应学秦翰烧林焚草之法,毁去蕃人的屏障,各州齐头并进,步步为营。以堡垒之法,应对蕃人快速飘忽之师,再无遗漏......”
“畏首畏尾,岂是人臣之应为?堂堂天朝,终不能成了缩头乌龟......”
就这样,赫连山和朝中的少壮派,同赵普和吕端等人,你来我往激烈地争辩起来。
后来,其他大臣也加入其中。
众人分成两派,以赫连山为代表的,主张大军西征.
以赵普吕蒙正吕端为代表的,主张闭关坚守。
最后赵官家还是采纳赵普等人的建议,采纳烧林焚草,坚壁清野,步步为营的策略。此刻,赵官家心腹大患还不是李继迁,是比宋朝立国还早四五十年的契丹人。但赵官家对赫连山的忠心大为称赞,开始有些信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