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迁大猎会盟,加上三岔口一战大胜,声威大振。
各地党项以及匈奴、突厥、鲜卑、回鹘、吐蕃、甚至于边地汉人、契丹人,都纷纷来投。
小的不计,仅上万户族帐的便有李光佑、李光允、折八军、折罗遇、嵬悉咩、折御也等。
一时间,形势非常乐观。
李继迁准备大战一场,拔掉夏州与银州周围的堡砦,收复夏州或银州。
张浦却忧虑起来.他最为担心的大问题突现,那就是粮草与军械开始极度缺乏,甚至连马匹都开始缺少。
平夏部大都被宋军占据,横征暴敛,将马匹牲畜洗劫一空。
李继迁能筹措粮秣马匹的地方本就不多。军械更不用说.安国臣运回来的铜铁早已所剩无几.
而各路投奔李继迁的人马,都是饱受朝廷压迫走投无路的族帐.
折御也来自丰州,折罗遇来自代州,李光佑、李光允来自石州,嵬悉咩来自麟州,折八军来自并州.
这些人,皆是被宋乡军占了牧场抢了牲畜,才离开原居地闻风投奔李继迁。全缺乏粮草刀箭和马匹,希望李继迁能给予补充。
而李继迁经过三岔口、葫芦谷一连串的大战,军械损耗极大。特别是在佯装被袁继忠包围的那一战中,仅箭头便损耗过万斤。面对各族帐的现状,他只得尽力满足他们所需。
到后来,连他的兵马也无粮草箭矢和备用马。
张浦最先担忧的有兵无器,发生了。
而后来得不到补充和救助的各族帐,开始产生怨恨。好事变坏事,各路兵马反成累赘。
李继迁面临的严重问题无法解决,宋朝新对策已全面实施。焚草烧林、坚壁清野,加强构筑堡垒。在军事上扼杀李继迁。
同时,招降纳叛,收卖分裂党项人。一改杀戮为抚慰,用土地田园吸引失去生计的各族民众,加强政治经济围剿。
利益面前,少数党项族帐和一些边境熟户,纷纷归宋接受田园土地。
多数族帐,则又开始骑墙观望。
刚刚萌发的好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李继迁一时无计可施,同张浦商量:“张公,我宗社久墟,属地离乱,蕃众饥敝,生计艰难。今宋人以财粟招抚流民,亲离众散,殆不可支。奈何?”
张浦思虑道:“官爷,宋兵遍驻银夏,壁垒森严,我无粮草军械,势难与争。此刻必须放弃攻占银夏的企图。宥州富庶,恃横山为界,不如集结重兵攻宥州。得了宥州,能缓解粮草问题,可解决部分饥民生机。稳住民心,迅速实施冶铁开荒之策,似为上策。”
李继迁叹息:“是呀,一直说治铁开荒,就是空不出手来。这次无论如何,也得快速办理这两件大事。若是咱们有足够的粮草军械,在此大好局势下,定可一鼓收复五州。”
于是,李继迁同庄浪鬼二、来罗魏五、曷尚信合兵一处。又集结了七八千投靠来的兵马,合计近三万人马攻宥州。
宥州位于无定河上游。北与地斤泽相连。地势南高北低。西北部为地斤泽大草原,森林与草滩草原相间,地下水位较浅,水草兼备,适宜牧业。南部白干山黄土梁地,林密山高,山梁起伏交错。气侯为暖温带交错地区,温差大,风多,霜期长,雨雪多。
河流有无定河、芦河、红柳河、大理河、黑河、周河等。
是险要而富足之地。唐设置宥州。
宋宥州巡检使李询,闻听李继迁来攻。集结蕃汉兵卒乡兵三万余人,依托坚城,奋力抵抗。
党项兵弓马娴熟,善于野战不长于攻城。
为此,李继迁对宥州攻了月余,伤亡很大,却没有一点进展。
这时,宋朝各地援军,纷纷开来,从四面八方放起火来,再不撤退,不被包饺子也得成烤全羊。
于是,李继迁下令撤兵。
撤兵后,李继迁退到王亭镇,召集众人会议。检讨失败原因。
意识到,平夏军不善攻城,是不能取胜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还是他们的指挥才能不成熟,将士训练没达到一个高水平。
张浦集中将校,为他们讲授道:“吴子曰:‘三千精卒,内出可决围,外入可以屠城。’论说咱们的兵也不算少了,所以不能做到以寡击众、机动歼敌。就是还缺乏训练,不能如臂使指。因此,各绺军马必得严格操练。要做到: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弱者给厮养;勇者持金鼓,智者为谋主;视弱者听更,目锐者眺望......”
张浦给将校们传授了练兵的法门后,又给李继迁等人分析道:“官爷,一仗两仗的胜负,不是什么大事。胜败乃兵家常事。关健是在争取民心上,咱输给了宋朝一招。吴子云:‘凡兵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持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我等抗暴抚众,起的是义兵,就要以礼服众,令蕃众知道,为何要打仗,令士卒知道,因何要牺牲。起义兵,就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教百姓而亲万民,教众以礼,激励以义。这样方能做到和,使蕃众和军队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耻......军队的强盛能否打胜仗,民心是关健。咱们前一阵子,有些急功近利。从此以后,暂时后退一步,在民心和发展壮大上下下大工夫。”
李继迁深以为然。令庄浪鬼二、来罗魏五、曷尚信,各带人马先回领地练兵,待时机成熟再战。命人带领新来的各族帐,秘密去黄河之东大荒、西大滩,暂且居住。
安排众人走了之后,李继迁和张浦坐下来,详细计议今后的方针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