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家接到奏折,大怒!连夜召集文武百官上殿议事。灯火辉煌的文德殿里,赵官家击案怒吼:“各位爱卿,逆贼李继迁,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却突然渡过黄河进入契丹境内,并随后打出大辽归义侯、检校太师、定难军节度使的大旗。定难军乃朕大宋疆域,契丹人怎能越俎代庖,将朕疆土分封他人,岂有此理?!对于契丹人,朕始终包容。特别是耶律贤弃世之后,朕本该趁机将其灭之!然朕不愿意背上欺凌孤儿寡妇的罪名,一直忍辱负重。可萧绰居然不识抬举,擅自将朕之定难军,分封给李继迁,并在他即将灭亡时庇护了他。是可忍,孰不可忍?朕决意伐之!众卿议议,如何出兵、怎样攻打为好!”
群臣一听,皇上是动了真怒。每次议事,皇上都是先听群臣发表见解,然后再做决断。这次一开口便定了调子,一个字――打!群臣想想,也就得打。
太平兴国四年,宋灭北汉之后,赵官家乘胜挥师攻辽,击败辽将耶律奚底、萧讨古等军,包围辽南京(今北京)。辽军全力救援,与宋军战与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辽将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左右夹击,守城辽将耶律学古开城出击。宋军大败溃退,尽失兵仗粮饷,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宣告失败。当时,赵官家夺一辆乡间百姓的牛车,带伤奔逃三百里,一直跑到碰到援军才得救。这是他的奇耻大辱,久欲报仇雪耻,只不过是伐北汉,加上高粱河大败,元气大伤,得恢复元气。现在,元气恢复的差不多了,大批马军已经训练有素,运输粮草所需的大量马匹、骡、驴也从平夏部得到,万事俱备.契丹人太岁头上动土,算给了出兵的口实,自然得应时而出,收复燕云十六州,然后再彻底灭了契丹人......
群臣正思索着,曹彬先开了口:“圣上,契丹乃虎,继迁是狼。现在虎狼结盟,自是意在图我大宋。圣上决定趁此讨伐,实是再好不过!其新盟不牢,契丹内政未稳,而我朝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粮饷丰厚,兵强马壮,加之得了平夏部数十万军马,装备了二十万马军,且又得百十万的骡驴牛,运输亦不成问题,正应该趁一战,尽复幽蓟!”
“圣上,枢密使言之极是!”寇准接道:“当此春夏交替之际,辽邦军马正瘦,是其不利之时。我师出有名,同仇敌忾。以有道击无道,以有利击不利,定可一战建功!”
“收复幽蓟十六州,扫平契丹,一统天下......”群情振奋,文武百官齐声喊打。
赵官家挥挥手,压下吵嚷,犀利的目光扫向高峦与赫连山,淡笑道:“高爱卿、赫连爱卿,你们有何真知灼见,为何不见开口?”
高峦上前两步,拱手道:“圣上,微臣官卑职小,哪有插嘴的份儿。加上见识浅薄,没有拨云见日之见,就不丢这个人了吧?”
“不!朕就想听听你们这种小官的见解。”赵官家笑道:“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
高峦高举玉石笏道:“尊旨。若要臣说,此战不容乐观。不错,我朝休养生息多年,恢复了元气,可契丹也没打大仗,元气同样得到恢复。虽然此时契丹马瘦,可契丹却得到一个强援。李继迁人虽少,但却足以牵制朝廷一部分力量。这样一来,朝廷等于是两面作战,仅有的一点优势,基本上抵消了。因此,微臣以为,此战着实不容乐观。”
赵官家的笑容有些僵硬,转脸看赫连山。赫连山举笏道:“圣上,高大人之言虽有些道理,但也不过是一家之言。灭李继迁难,但要阻挡他,却不太费力。只需一员上将,率三五万精兵,巡防黄河,令其不能回归平夏,再集中延、环、庆、灵等州的乡兵,驻守住平夏部的险要之地,牢牢守住平夏地,朝廷便没有后顾之忧,完全可以击败契丹!”
“嗯......”赵官家微微点头,已经凝霜的脸,开始解冻,淡笑道:“赫连爱卿的话很有道理。李继迁乃流寇,擒之不易,阻之却不难。只要朕降伏契丹,他还有何能为?朕所以要讨伐契丹,是因为李继迁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不足为虑。众爱卿,情况大致如此,七嘴八舌地献策,朕也记不住,都下去写折子,尔后朕择优选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跪倒叩头,赵官家甩手下殿,散朝了。
群臣退出,边走边与自己相投的人议论。多数大臣刚到家,没等安歇,便有太监悄悄地随后跟来下旨:“皇上密旨,明晨四更,去城北禁军大营,礼送众将士出征。”
接到旨意的,都是核心人物。象高峦、赫连山这样的,都被甩开,老实地写奏折。
第二天四更,接到密旨的人都准时到达城北大营。天太黑,拜将台上,灯笼火把。
当当当三声炮响,赵官家在激昂的号角声中,摇摆而出,登上庄严肃穆的拜将台。
群臣风摆禾苗一般伏倒,山呼万岁,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按照品阶,分文武站立两厢。
赵官家环顾一下,提足中气,高声大喝:“众位爱卿,攻辽之策,朕已经拟定。拟用二龙出水阵,夹击辽邦。东路由鲁国公、枢密使曹彬,亲率大军二十万,朝廷发禁军十万,五万马军,五万步军,准许鲁国公起用边关米信等部守军十万,直扑辽南京。到南京之后,一阵化二阵,左右夹击南京;西路由潘美任主帅,任三交之北都部署,王监军,朝廷发禁军六万,三万马军,三万步军,准起用三交部署杨业等部四万兵马,合计十万,从西扫起,收复各州,策应东路军。此战定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彻底灭绝契丹做准备。为使将士用命,朕要效法古人,登坛拜将!曹彬、潘美登坛,受朕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