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漫漫求学路_玉麒麟_奇书网
返回

玉麒麟

首页
3、漫漫求学路(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春节过后,沈万昌特意延请名师,教授沈绉礼、乐、御、射、书、数等六艺。

沈绉逐渐适应了沈家的生活。

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嗣,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家的神经,然而家中女人太多,女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他在前世没有时间看电视,对《勾心计》、《美女心计》、《小丫鬟》这类宫斗、宅斗名剧也是只闻其名,这时对大宅门里的那些事也开始了解了。为了摆脱一众整天搔首弄姿、暧昧不清的丫鬟,提出要住到前院去,称这样比较清净,可以更好地用功读书。

沈万昌闻言高兴得半天没合拢嘴,一面严令家里美艳的丫鬟们不要整天跑到儿子面前晃悠,一面张罗着请名宿大儒教导沈绉。

沈绉很快意识到,虽然他不用像唐明义那样要凭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出身士族的父亲还是希望他可以走上仕宦之路,重振沈家在江东士族中的声望。

沈万昌告诉儿子,外人都道沈家是江南巨富,家资不可数计,却没人知道沈家每年光花在官路上的费用就达数百万钱,至于打点各地豪强、地霸、山匪、河盗的更是数不胜数,这才有了沈家今日雄视南国各郡、无可与之匹敌的风光。可即使这样,江阴三代家主在回吴郡吴县本家祭祖时,从没获准从正门出入过。因为江阴这一支从商,有辱祖格,若要从大门进入,至少要出一位郡守一类的高官。即便他捐了员外郎这样仅有荣誉性质的闲职,还是得走偏门。故而,能堂堂正正地走大门祭祖成为了历代家主的一生夙愿。

沈绉听说过“农为本、商为末”这一俗谚,却没想到商人的地位如此之低,还被日渐没落的、同宗同源的本家歧视,这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沈万昌还告诉儿子,蒙上天厚爱,沈家已经富了三代,现在就只剩他这一棵独苗,不可能再让他去从事风险极大的海上贸易。他能在宦海出头最好,若不遂愿,至少也要能守住一分产业,以图后世,即便无法在宦海出头,博个功名也是好的,起码在纳粮纳税时不会被人欺压。

父子一席长谈,沈绉对沈家的了解又深入了一些。

不久,沈万昌聘到江南名儒董季,董老夫子以教授经书闻名,就连沈绉的两个妹妹,听说是董夫子授课,也吵着要跟哥哥一起学习。因沈夫人生的都是男孩,所以沈家的女儿便没有嫡庶之分,其中最受宠的便是年纪还小的九娘沈络和十娘沈绎。两位小姐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很会讨沈万昌和沈夫人欢心,在沈绉缺席的日子里,更是只有她们承欢膝下,因此被特别娇惯。

不过,当沈万昌代两个女儿向董老夫子提出从学申请时,董老夫子很不乐意,觉得教导女子有碍自己的名声,以“男女七岁不同席”为由拒绝了。

学习是难不倒沈绉的,他已经习惯了阅读艰涩难懂的文章。可惜,尽管非常用功,董夫子对他的评价却不高,觉得他理解力太差,无法准确把握经史所要传达的要义,还老是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见解,让人头疼。

譬如,董夫子在讲古人如何勤学不倦时,适逢天降大雪,便举了先贤借助雪光读书的例子。沈绉便说雪无法发光,只能反射星光,单靠反射的星光根本看不了书,他已经验证过了。

董夫子不悦,又说有先贤为了求学,把临近邻居家的墙壁凿出个洞来借光。沈绉便说凿墙窥人隐私,非君子所为。董夫子下不来台,当即宣布下课,要辞馆。

沈万昌再三挽留,董夫子坚决请辞,称沈绉将来若不是一个名动天下的新学派领袖,就是一个出人意表的离经叛道之徒。

听得沈万昌又惊又喜,签上说他儿子将来会成就一番大业的,他当然认为是前者。一合计,不再另聘西席,而是把沈绉送到南阳书院深造。

南阳书院名声在外,每到大比之年,在此读书而科举及第的人数相当可观。因这一层关系,书院门槛特别高。

书院建在济阳南山山阳,前身是济阳江氏的家学,院长是当世大儒江舒。

江舒以前在朝为官,门生遍天下,告老后开始担任家学讲授,由于他名声在外,几家交好的士族开始将本族子弟陆续送来受教,由此形成开端。后来,江老夫子觉得某些士族子弟资质愚钝,难成气候,开始从庶族寒门招收学生,只要学生们能通过入学考试,就可入读,衣、食、宿尽免。相应地,为了筹募办学资金,书院开始招收少量豪富子弟入学,这些人需要缴纳不菲的入学款。

本来以沈绉的江东士族出身,只要凭吴郡本家开具的文书,缴些束脩和食宿费即可入学。奈何江阴这一支与本宗很少来往,沈万昌虽已修书本家,却不知能不能替儿子拿到入学文书,为了不耽误儿子入学,便给书院捐了笔入读金。沈绉向来要强,一想到他是捐了钱才进入书院的,心里很不舒服。

书院教学分两科,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有二百多学生,多为士族子弟。进士科有四十多人,寒门学子占多数。两科有时会一起授课,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近年来,科举取士越来越向进士科倾斜,书院愈发器重非士族出身的贫寒学子。这让人数最多的士族子弟很难平衡,出身不同的学子由此对立。

学子们按出身不同自动分为三派:由士族和官宦子弟组成的明心派,庶族子弟组成的寒柏派,以及富家子弟组成的锦衣派。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