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球传得准,接得住。笔者观察,对于高速度旋转和飞行的足球,在接触球的瞬间,接球队员往往用足弓划出一道优美的小弧线,充分施展其髁关节和足弓的柔韧性,将来球的速度和旋转化解,或乖乖地停在脚下,或因势利导完成下一个带球过人以及起脚射门等技术动作。
接得住球的另一要素,则归功于传球队员准确和恰到好处的传球。
杯赛上,传出的球准确度很高,其误差多控制在接球队员身前身后一米左右(指中长距离传球);而到位的传球,又往往处于下降减速阶段。
停球从动力学理论上讲,就是将来球动量尽快降为零,缓冲减速,两者精妙的结合,事实上是将足球运动的动力学规律应用得淋漓尽致。
国外的优秀球员通过日积月累的苦练,让自己的技术动作符合了足球本身的运动规律,才达到今天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境界,给世人以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
赛前巴拉圭教练讲,该队的定位球由守门员奇拉维特主罚时,寡闻的我尚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在与保加利亚交手时,其技惊四坐的一记任意球却让世人领略了他的利害。一个守门员有如此绝技,唯一的解释,是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世界杯赛场上,误差只有零点几米,又准又刁、又狠的点球屡见不鲜,像一支无形的手,牵动着全球亿万球迷的心,令其陶醉,拍案叫绝。
反观中国,一个来自巴西的二、三流选手马科斯的定位球,就让电视评论员反复称道,甲a、甲b无人出其右。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不少,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球员技不如人,基本功不如人,青少年球员的训练方法不如人。
霍顿教练可以对中国球员的战术进行组合,通过战术纪律的要求,把运动员的能力发挥到极至,但他绝不可能把技术动作已经定型的中国球员的传接球、定位球、带球过人的基本功,有一个质的飞跃。
因此中国足球的当务之急,是从青少年抓起,改善训练条件,改进训练方法,坚持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使队员的基本功和对抗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但愿我们不只是看到和认识到差距。
*
(此文原投重庆晚报,1998年7月21日刊登于重庆新闻图片报第9版球迷专版。)
引用这段时隔近三年的文字,在于说明,我们的教练、足协官员对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的认识,何以有如此大的偏差,连一个痴心的球迷也不如。
二、当务之急
沈祥福带中青队的经验是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的一面镜子,他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足球,特别是青少年足球,应该走这样一条路。
而与美国队、乌克兰队、智利队、阿根廷队的交锋,又明白地告诉我们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在个人技术,体能,整体意识和配合上下功夫。不如此就不可能缩短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如此中国足球就永无在世界崭露头角之时。
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能做到,中青队能做到的,地方青年队也应该能做到。只有动员全国的力量,造成一个你追我赶,不断进取的局面,中国足球才有翻身的希望。
一、给青年队员创造上场比赛的机会,中国足协可以规定,凡参加甲级比赛的上场队员,年龄不超过二十岁的每场不少于1-2名。
二、中青队集训时,甲a足球队,有义务以国家利益为重,当中青队的陪练,类似于力帆在成都与中青队的比赛。
三、加大对青少年足球队的投入,主要集中于教练水平的提高和足球场地的建设。
四、面对甲a、甲b球员收入过高,质价背离的现实,调整收入;引入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让俱乐部自收自支(见笔者另文,降新正其时)。以免年青一代,染上老队员只要有钱拿,就不思进取的陋习。
五、将中青队的四场比赛制作成教学光盘,供各地培训青少年队员时参考。
以上系个人管见,请世人评说。20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