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宗教体系的构成方式_如何进入审美境界_奇书网
返回

如何进入审美境界

首页
三十二、宗教体系的构成方式(1 / 1)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我们知道,有能力和智力的人,他们是将敌人妖魔化的,以便给自己消灭他们的理由。而弱小的人物,是将对手神圣化的,把对方放在神的位置上,以他们的人格自居,形成了一种从属关系。将对象放在魔的位置上,既有肯定他的能力,又否定自己和对方的感情的对立。同样,把对象放在神的位置上,也是肯定神的能力,但又强调了自己与对象的感情的一致性。处于中间的矛盾型的宗教人物,他们既不丑化对象,也不美化对象,而是自己去重新构成一套新的理想中的全成的幻想人物----神。这就是前边讲的第二条路。如果这个幻想或者虚构,是可以实现的,那么宗教家和科学家一样地伟大,可惜的是,宗教家一般不是虚构一种可以创造出来的物,比如飞机、火车,他们创造的是一个物的人格化----一一个全能的神。神一般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神具有人(感情丰富的、孩子气的、幼稚的)情感。这种感情,是比较低级的,是不在智力观照下的情感,是一种无条件的、抽象的情感。在这里,情感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和社会阶级,成了一种可以随意挥洒的绝对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神的超能力,这就有些近巫了。法术、神力、神通、神变,是神的另一方面特征。如果没有前一方面的特征,这种具有神奇能力的人,和魔就不好区分了。如果没有了后一方面的能力,具有这种抽象感情的人,就是一个糊涂的善心老太太,就是一个我们经常批评的具有妇人之仁的人物。从前一个特征上,我们可以辨论出,神具有一个普通的智力不高的慈心父母的形象。从后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虚构这一幻想的人,那种渴望自己能力无限大,希望有人保护的弱小状态。

人在困难的时候,除了积极地想方法克服困难以外,同时还会用幻想还满足自体强烈的渴望。比如我们饿了,就会想象天下掉下来一个烧饼多好。当然天上是掉不下来的,但人可以丢呀,于是有人就在路边寻找着,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吃的东西。比起用实际的方法来满足期望,幻想更经济一些。用的力气最小。而我们的感觉,是分不出真的满足和假的满足的,它们一样地能使人缓解痛苦。

幻想的就省力的方法是虚构已经故去了的人的故事和能力。因为有关故人的故事和传说,基本是人们经过一次一次的幻想,造就出来的。许多有名的人都这样干着。如孔子,言必文王武王,就是典型的用古人来构成自己的幻想民。再说老子,也就虚构出一个真人,来做为自己学问的根本。还是佛教,有过去无量劫佛的故事。一世一世,说得好象是真有其事。

这种情形和做梦差不多。

在梦中,做梦的人一般是先听到一点水声(外界刺激),这样的外界刺激,唤醒了身体的需要,要小便。可是即使在睡梦中,潜意识中,人也是知道,是不能在床上小便的。因为会尿湿被子,会招来一顿打的。这样的潜意识,表现出来就是小便要找厕所。床上那里能找到厕所呢,何况人躺在那里,根本就没有动弹。那么厕所只有通过想象来虚构了。(又一阵风中来)于是躺在应床上的人,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对这一阵风进行改造成,于是他好象在风中闻到了厕所的剌鼻的臭味,看到了让人呕吐的形象和色彩,于是他开始小便了,但就在同时,一个女人走来了,他因为害羞,不能在此小便,只能担了裤子,再去找新的厕所。结果是,这个地方不能这小便,那个地方也不能小便,做梦者只能提着裤子,到处乱跑了。在这里,意识到要小便,和不愿醒来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梦的内容。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在我们小的时候,都存在过,很多人也做过类似的梦。

如果把宗教和梦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宗地教的系统要复杂得多。在复杂性这一点上来看,宗教家可以和哲学家相提并论。他们都是以构造复杂完整的系统见长。所不同的是,宗教家用想象的人格化的形象做为最基本的材料,而哲学用因果律来构成。当他们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都把开始他们扬弃的一方拉扯进来。哲学家一家拉的是相反面。比如唯物论讲到最后,也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心的巨大作用。宗教家最后,也把魔拉进了神的队伍。

宗教家一开始,也是从自己的一点点感受觉悟开始的,通过观想,让自身变变化。这样的一点点感觉悟,是借助于外界的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奇怪的人,一次奇怪的现象;中间是借助宗教形象系统,最后是按睚己的理想,重新地加以编排,形成巨大的形象系统。随着系统的扩大,次数的增加,形象越来越完美,包容性也越来截止大,真到所有人的欲望都可以在这一形象系统中得到满足。

有一个明白的证明,那就是任何一个宗教中的人物和形象,无法重复出现。而且第一次出现,也是口若悬河耳相传的,没有留下物证和人证。而不可重复出现的,不可多次出现的事物,正是排除在科学之外的东西。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