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杨世俊接到通知,按时来冯原镇中学报到上班。
当时的冯原镇中学正在修建中,整个校园内没有一幢楼房,学生宿舍全部都是窑洞,教室和教师住房都是驳壳窑。杨世俊来到学校后,首先走进校长办公室。
冯原镇中学的校长名叫徐生武,看年龄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个子不高,是一九七八年由民办教师收转的公办教师。他在教学管理上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学校内有一千多名学生,只要徐校长向院子中间一站,全校的学生个个好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没有一个违犯纪律的。自从一九八四年担任冯原镇中学校长以来,他到处招兵买马,一心想提高冯原镇的教育质量。本学期他又招聘了一批青年教师。
他看见杨世俊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态度非常严肃地说:“我们学校的纪律很严,你能接受吗?”
杨世俊也很直爽地说:“你们学校的纪律再严,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为什么?”徐生武好奇地问。
杨世俊说:“因为我从来都不违犯纪律呀!”
徐生武看了杨世俊一眼,开心地笑了。
在八月三十一日召开的全体教师会议上,徐生武宣布了各个教师的代课情况,杨世俊被分配代初中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数学课。
有一个民办教师叫张春芳,她是一九八四年高中毕业的学生,论年龄也只不过二十岁左右。由于当时的初中英语教师短缺,八四年九月被冯原镇中学聘请来代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课,兼任初中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工作。
由于张春芳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在一九八五年七月被评为模范班主任。按照学校安排,本学期她继续代初中一年级一班和二班的英语课,兼任初中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工作。
九月一日下午,学生开学报到结束后,各班学生都在清除校园内的杂草。初中一年级二班学生在铲除操场杂草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条小蛇,有几个女生被吓得惊叫起来。
班上有个学生叫贺小龙,是一个捕蛇能手,他听见学生的喊声,赶快跑到跟前,他眼尖手快,当那条小蛇刚刚静下来时,贺小龙猛然将右手伸出去,用拇指和食指掐住那条小蛇的脖子,将它提了起来。
贺小龙找到一个啤酒瓶子,将小蛇装进里面,然后悄悄地拿到教室收藏起来。
张春芳来到操场,看见贺小龙从教室走过来,说道:“贺小龙,你和关怀斌给我过来。”
贺小龙以为他捉蛇的事被班主任知道了,就提心吊胆地朝着张春芳走去。当他走到跟前时,张春芳从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说:“这是张老师房子门上的钥匙,我房子的地上放一个铁桶,你们两个给张老师抬上一桶水去。”
贺小龙和关怀斌接到钥匙后,齐声说道:“是。”就直接向张春芳的房子走去。
他们两个从张春芳的房子提来铁桶,走到水龙头跟前,贺小龙一边放水一边说:“关怀斌,咱把张老师吓唬一下,你看怎么样?”
关怀斌问:“你准备怎么吓唬张老师?”
贺小龙说:“刚才我从操场捉到一条小蛇,现在放在教室里面。咱把这条蛇给张老师放到床上,你看怎么样?”
关怀斌想了一会儿说:“这个办法好是好,万一张老师看不见蛇,被蛇咬了怎么办?”
“按你这样说来也是个问题。”贺小龙考虑了一会儿又说,“好!有办法了,咱可以将小蛇的口封起来。”
关怀斌问:“你用什么封呀?”
贺小龙说:“这你不用管。”
铁桶里面的水放满了。贺小龙让关怀斌看着水桶,他找来一卷医用胶布,来到教室将小蛇的嘴缠得紧紧的,然后装进自己的口袋里面,又去找关怀斌。
贺小龙和关怀斌将水抬到张春芳的房子以后,贺小龙走到床边,扶起张春芳的被子,从口袋里面掏出那条小蛇,放到被子下面,然后锁了房门,又向操场走去。
劳动结束了,张春芳回到房子,洗了一下手脸,就准备上床休息。她抓住被子一拉,发现被子下面有一条小蛇,吓得惊叫起来:“蛇,蛇,蛇……”张春芳一边喊,一边跑到住房的外面。
院子里面有几个教师正在谝闲,突然听见张春芳叫喊,就赶快向她的房子走去。总务主任雷保才问道:“蛇在哪儿?蛇在哪儿?”
这时张春芳的面色苍白,她指着床说:“在床上,被子下面有蛇。”
雷保才来到床前,小心翼翼地掀开被子,发现有一条小蛇,他顺便从床底下拿出一个煤夹子,夹住小蛇就向房子外面走去。
当雷保才走到院子时,发现小蛇的头被胶布缠着,立刻判定这条蛇是有人故意放的,他就把这件事反映给徐校长。
徐生武将张春芳叫到校长办公室问道:“这几天,你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
张春芳说:“我任何人都没有得罪呀!”
徐生武又问:“那今天下午谁去过你的房子?”
张春芳说:“除了贺小龙和关怀斌给我抬了一桶水外,任何人都没有进过我的房子。”
徐生武马上又叫来贺小龙和关怀斌问道:“你们两个今天下午给老师抬水时都干了些什么?”
贺小龙和关怀斌摇着头说:“我们什么也没干。”
徐生武说:“你张老师床上的那条小蛇是不是你们两个放的?”
这时候关怀斌笑了。
徐生武看到案情有了进展,厉声问道:“你们笑什么?说老实话,是不是你们干的?”
贺小龙觉得这件事再也无法隐瞒了,说道:“那是我们跟她闹着玩的。”
徐生武将桌子一拍,气愤地说:“你们两个的玩笑也开得太大了,那儿有你们这样开玩笑的,把你张老师吓出病来怎么办?”
贺小龙低着头说:“徐老师,我知道我们错了。”
“你们知道自己错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
“徐老师,我们以后再也不敢了。”两个学生齐声说道。
“当当当……”电话铃响了。徐生武拿起电话,对着话筒喊:“喂,我徐生武。好,好,我马上就来。”
徐生武放下电话,对贺小龙和关怀斌说:“你们两个现在到你张老师那儿给她道个歉,然后每人写一份检讨书,要写深刻一点,明天早上给我送过来。”
贺小龙和关怀斌走后,徐生武也匆匆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早上下早操后,徐生武刚走进办公室,张春芳在后面就跟着进来。她含着眼泪说:“徐老师,这个班我不代了。”
徐生武说:“不论搞什么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咱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撂挑子。你的班务工作还做得好,有一定的经验,继续代吧,我相信你会代好这个班的。”
张春芳摇着头说:“不行不行,这个班我代不好。”
徐生武还是想让张春芳将这个班继续代下去,于是说道:“要么你再代上几天试试看,万一不行了,咱再作调整。”
张春芳的态度非常坚决,她说:“我昨天晚上想了整整一夜,这个班我坚决不代了,要求你现在就调整我的工作。”
徐生武看到张春芳的决心已定,没有办法,就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对着乔新成的住房喊道:“乔新成,你出来一下。”
乔新成是冯原镇中学的教导干事,听见徐校长喊自己,赶紧走出房子。
徐生武说:“乔新成,你去找一下杨世俊,让他赶快到我这儿来。”
九月二日早晨,杨世俊到这个学校上的是第一节课,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能不能在学生中间形成好印象,让学生佩服自己,讲好第一节课至关重要。因此,他下早操后,刚刚准备进行课前试讲,突然听见乔新成在房子外面喊:“杨世俊,徐校长叫你呢!”
杨世俊放下手中的教案,很快来到徐生武的办公室,他看见办公桌旁边有一只椅子,就顺便坐在上面。当时张春芳坐在沙发上,眼眶中的泪水还没有干。
徐生武对杨世俊说:“张春芳今天坚决不代这个班了。我考虑了一会儿,你是这个班的数学老师,我想让你兼代这个班的班主任,不知道你是什么想法?”
杨世俊说:“只要徐老师认为我代这个班合适,那我也就无话可说。”
徐生武又说:“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调皮,难以管教,你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杨世俊说:“反正我尽最大努力,这个班我能代到啥程度就代到啥程度。”
就这样,一个班主任的担子就落在了杨世俊的肩上。
果然不出所料,在杨世俊代班后不几天,就出现了一些麻烦的事情。
九月九日的早晨,杨世俊刚一起床,就听见门外有学生急急忙忙地喊:“报告,报告。”
杨世俊说:“进来!”
有一个男生走进办公室,对杨世俊行了一个举手礼,然后说:“杨老师,昨天晚上我口袋有二十多斤饭票不见了。”
杨世俊说:“好,老师知道了,一会儿我到教室去调查。”
这个学生刚走,又听见有人在办公室门口喊报告,杨世俊又说:“进来!”
这时候,又进来一个男生说:“杨老师,昨天晚上我衣袋里面装的钱不见了。”
杨世俊问:“多少钱?”
那学生说:“九元五角钱。”
杨世俊立刻理会到这是一起偷窃事件,便立即跟随学生到教室去调查情况。
经过一番统计,他发现在男生宿舍内共有七名学生丢失财物。其中饭票五十六斤八两,现金三十七元四角。
这个问题的出现,不由得使杨世俊想起了一件终生难忘的往事……
那还是一九六八年十月的一个下午,杨世俊正在小学四年级上学。下自习以后,同学们走到教室外面,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还有的做游戏。杨世俊坐在教室写大字,杨同祥走到他跟前说:“世俊,不要写了,咱们两个玩一会儿。”
杨世俊问:“玩什么呀?”
杨同祥说:“走,咱们到外面再说。”
“好!”杨世俊说完就收拾毛笔,准备到外面去。
杨同祥看见教室后边有一个木匣子,没有上锁,他知道那是姬进宝的,便对杨世俊说:“世俊,姬进宝的木匣子没有锁,咱看一下里面都放些什么?”
杨世俊跟着杨同祥来到教室后面,打开木匣子,看见里面放着几本书,几支铅笔和一个墨盒。杨同祥打开墨盒一看,里面不是墨,而是几个“钢洋”,有一分的,二分的,还有五分的。
杨同祥说:“姬进宝他爸是修理自行车的,肯定有钱,咱们赶紧给人家放好。”
杨世俊和杨同祥给人家把木匣子盖好,就到教室外面玩耍去了。
刚一走出教室门,就碰见了在外边玩耍的姬进宝,杨同祥说:“姬进宝,你箱子里有钱,怎么不锁箱子呢?”
姬进宝听到喊声后大吃一惊,说:“哎呀,我忘记锁箱子了。”赶紧走进教室把箱子锁了起来。
当时杨家洼小学的校长名叫高俊法,此人大约四十岁左右,眉毛头发却白了一大半。他的两个脸蛋本来就不丰满,由于留了一个大背头,因此更显得又窄又长。杨家洼的群众送了他一个外号,都叫他“驴夹板”。
高俊法是一九四八年参加教育工作的,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于一九四六年完小肄业,也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小学高年级的课他不会代,便从村上聘了两个民办教师为他代课。
农村学校在下午放学以前,都安排了一节晚读时间。这天下午刚一上晚读,高俊法走到四年级教室门前喊:“杨世俊,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杨世俊跟着高俊法来到办公室,发现姬进宝鬼鬼祟祟的在房子中间站着,就预计到一场灾难将要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