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蒋回讲述的是他在城中的历险:
二日里,蒋回历尽千艰万难,终于摆脱了那些秦人秦兵,从黄河滩一路逃回到了韩都城。
在都城外,蒋回做了难:如何进城呢?
这确是个问题,总不能腰里揣着个人头皮囊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进城门吧,万一被守城的军卒盘查,一解开这皮囊,岂不完蛋?自己纵有一万张嘴,也和这些军卒们说不清楚。得想个法子,稳稳妥妥地进入城中,通过自己的朋友找到正宗的衙门——司间府,再找到里面稳妥可靠的人,把情况汇报明了。
蒋回思来想去,这件事,还是得报告给司间府。没有官府出面,凭个人之力,永远无法逃得了那些秦人的追杀。只有完全告知了官府,官府行动起来,第一能够抓住他们,即便一时半会儿抓不住,自己把这重要的证物人头交了,他们也不会再盯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因为他们秦间,他们的目标是找回到人头,而不是他蒋回;他们的目的是执行任务,不是为了找他蒋回寻仇报复。
想清楚这些关节,蒋回长长松了口气,下面所要做的就是安全地进到城中。
蒋回决定从水门进城。
蒋回来到水门外,他知道这里会过一些渔船,一些渔夫打了鱼,会拿到城里的集市上来卖。
蒋回蹲在水门外的河道旁等着,他等到了一个渔家的船,蒋回把渔家叫到岸边,拿出钱来,蒋回身边还有些银子,他出了高价把鱼连同这艘船一起买下。那渔家甚是高兴,因为蒋回给他的钱足够他买一条新的小船了。
那渔人拿了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蒋回上了船,他看到船上有几个鱼篓,篓里装满了鱼。蒋回想,有了,就把这人头藏在鱼篓里。
蒋回看看这里,人来船行,甚是不便,于是使驾着船,往回走,走了两里水路,把船靠到岸边,自己提着一个鱼篓,上了岸,钻进芦苇荡中。
这儿偏僻,左右无人,又有芦苇遮挡,蒋回放了心。
他解开皮囊口,就闻到一股恶臭气扑鼻。往里一看,那人头肉的颜色开始发灰。两天了,在这炎炎夏日,又没有冰镇保鲜,皮囊里的人头已开始要腐烂。
蒋回打开鱼篓,把鱼倒出去,他把人头装了进去。然后再把一些鱼往里面装,直到篓口,这些鱼全部盖在了人头上面,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痕迹。
至于味道,鱼的腥味也掩盖人头的臭味,即便有些臭味,大家自然也会认训是其中一些鱼发了臭。
解决了这个问题,蒋回上船往回走。可划了几浆后,蒋回又停下来,若是守门的军卒夺了这一篓鱼,那可怎么办?
这样的事情不是不会发生,事实上经常发生。那些军卒官兵借盘查之际盘剥克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也是生财之道。
蒋回对自己说,必需要找一个万全之策才行。
蒋回坐在船上,凝神思索,想了一回,还是没想出一个妥贴的办法来。他摇摇头,决定就这样子吧,赌一赌运气,那些军卒拿鱼未必就会取到这一篓,也许他们今天根本不会关注他,挥挥手直接放行也是有的。
蒋回再次拿起浆,划船要走,就在这时,他的目前无意间往河面上一看,看到了一条水蛇从船边游过,直奔岸边,钻入了岸边它的巢穴中。
蒋回有了主意。
果然,蒋回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
在过关的时候,他的船被那检查的军卒给拦住。
一个军卒跳上了他的船,他装模做样地东翻西翻,眼睛却盯着那几篓鱼,寻思着挑哪一篓鱼才好。
“喂,那打鱼的,你那篓里装的什么?”
除了一个鱼篓,其余的鱼篓都开着口,鱼都可以看得到,这名军卒纯粹是明知故问。
“军爷,里面装的都是鱼?”蒋回低眉顺目地回答他的话。
“都是鱼?妈的,这话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