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美洲农作物_西明_奇书网
返回

西明

首页
第二十节 美洲农作物(1 / 1)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这次轮到何大化吃了一惊,心想张文秀的思维跳跃的太快,要洗礼也不用到澳门去,不过娶天主教徒为妻倒是说明他真的信奉上帝。何大化很欣喜的问道:“张,你要娶天主教徒为妻,这很好,说明你是真的信奉我主。不过,你为什么一定要到澳门去洗礼呢?”

“神父,听说你在武昌布道已经六七年了,到现在也没什么大的发展。你想,在武昌的几百个教徒里,又有多少未嫁少女呢?就算有,有没有跟我合适的,真的很难说。因为你知道,在我们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还有父母之命。如果我的未婚妻身份太过低微,我义父是不会同意的,虽然我无所谓,只要她信奉我主就行。只有在澳门,才有合适的。对了,神父,你先给我取一个教名吧,你看,奥斯卡这个名字怎么样?”张文秀对取教名没什么意见,要取就取一个容易记得的,还要比较拉风的。

何大化有点脸红,因为自己在1636年就被武昌的两个官员请来传教,没想到到了武昌后,这两个官员因为自己不是很精通数学就疏远了自己,导致自己在士大夫中传教根本就没有进展,只好到下层老百姓中传教,结果也不顺利,到现在才发展了三百个教徒,比起其他耶稣会士在江南、福建等地蓬勃发展的事业来,自己实在是太失败了。没有一定基数的教徒,你让张文秀在这些教徒中怎么挑选未婚妻呢。

突然想起张文秀还问了自己一个几何题,连忙去对张文秀说道:“张,你说的对,在武昌教徒中很难找到适合你的未婚妻,在澳门应该比较好找。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奥斯卡这个名字不太适合你,你看屋大维这个名字怎么样,屋大维跟你一样,都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义父,最终都成就了一翻大事业,带领祖国迈向辉煌。还有,你上次问的那个几何题,我已经解答出来了,过会我跟你讲讲。其实,我对数学并没有怎么涉及。七年前,请我来武昌府传教的那两个官员曾经请教我解答数学问题,结果我不会,他们也就疏远我了,让我在武昌的传教很不顺利。为此我还回澳门专门去学了一段时间的数学呢,有空闲就研究一下《几何原本》,现在总算能用得上了。”

靠,看来耶稣会士个个都聪明秃顶,四五十岁了再去学习数学还能学得通,张文秀佩服得不行。看来那两个官员也是眼光短浅之辈,何大化不太懂数学,不代表他不懂别的科学啊,好象何大化是个历史学家吧。至于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还真难回答,因为来到明朝,好象能识字的女人都是小脚,这让不喜欢小脚的张文秀很郁闷,而那些大脚(其实在张文秀的眼里更本就不大,很正常嘛)姑娘都是一些目不识丁的农家女,虽然自己不通明代的文墨,张文秀也不愿娶个不识字的女人。倒是澳门,肯定有既识字又不裹脚的女孩,自己可以到那里去碰碰运气,就算是政治婚姻,也要找一个能跟自己说上话的女人吧。

张文秀对屋大维这个名字不感冒,而且这个名字是何大化有拍自己马屁的嫌疑,于是说道:“屋大维这个名字不好,他的继承人还迫害圣徒,我不能用这个名字,神父你再给我取个教名吧。至于我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吧,其实很简单,第一,要识字,第二,不要裹脚,我认为裹脚是非常不人道的事,我想仁慈的上帝也不允许自己的子民遭受裹脚的痛苦。那两个王八蛋官员现在在哪里,竟然对神父如此不敬,要是让我碰到,一定饶不了他。”

“张,想不到你对我教真的很了解啊,由于屋大维缔造的王朝确实迫害过圣徒,这个名字的确不适合你,我看你就叫奥斯卡好了,只要你信奉我主,叫什么名字都无所谓。奥斯卡,身为一个将军,你的心肠却比那些士大夫好的多,我碰到很多大人物,他们非常乐于给自己的女儿裹脚,实在是太残忍了,一点都不符合孔孟之道。至于那两个官员嘛,不要管他,他们早就调离了武昌。另外,奥斯卡,我表字德川,你不要老叫我神父神父的了,叫我表字吧。”

“德川先生,你知道马铃薯、玉米和番薯吗?我说的是西班牙人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张文秀不知道这些农作物在17世纪的时候怎么称呼。

两人比画了半天,张文秀才搞清楚,玉米和番薯在大明已经开始少量种植,基本在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种植。其中,番薯在福建叫金薯,在福建种植比较普及。因为好象是在万历末年,一位姓金的福建巡抚在一位从菲律宾回来的商人的推荐下大力推广,番薯帮助许多福建人度过了那年的饥荒,福建人感激金巡抚,特意把番薯改名为金薯。玉米又叫玉麦,种植地点多一些,但都是零星种植,也就是在东南沿海还有内地一些省份都有零星种植。至于马铃薯,在沿海也有人试种,可惜产量低,质量也不好,据说在北京宫廷里也有,在北京和天津的皇庄产量应该也非常低。

不对啊,马铃薯起码亩产千斤啊,明明是高产作物。以前自己家就种过啊,怎么现在产量低,还质量不高。张文秀觉得有问题,难道是现在的马铃薯还是原始的没有经过改良的,所以产量低?张文秀问马铃薯在欧洲是否也是质量差、产量低,而在原产地美洲产量又如何?自己明明记得美洲印地安人就是靠高产的马铃薯和玉米等作物丰衣足食了三四十个世纪的。

何大化说欧洲的马铃薯产量质量跟在亚洲一样低,而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产量高的吓人,亩产两千斤以上,应该是跟气候有很大的关系,欧洲没有安第斯山脉地区那样的气候。看来还真是原始马铃薯,现在品种还没有改良,欧亚大陆的气候不适应美洲马铃薯。好象马铃薯是喜冷的农作物,欧洲的气温应该比较低,怎么不行呢?

安第斯山脉,好象是在南美洲沿海的山脉,那就是高海拔了,高海拔意味了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地区低了很多,安第斯山脉又是低纬度地区。那么种植马铃薯的最适宜地区就是高海拔的低纬度地区。按照这种条件,欧洲和北京不行,因为欧洲大陆和北京纬度太高;中国东南沿海也不行,虽然属于低纬度,但是都是低地势,没有高山或高原。这么一解释,完全解释得通。在没有改良品种之前,中国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地方,就是长江以南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具体的就是在哪里呢?

云贵高原,四川南部的大小凉山的地区,哈哈,这不就是张献忠死后大西和南明控制的地方嘛,真是天助我也。张文秀大乐,有马铃薯这个超级利器,对于提升自己的实力可是有大大的好处啊。在云贵高原和四川凉山地区,民穷地贫,以前自己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现在不同了。只要自己把马铃薯推广起来,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后,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因为种植马铃薯比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少得多,这样不就节约了劳动力吗,剩余的劳动力就可以给自己当兵了。

至于番薯嘛,产量确实高,但作为主食就没什么营养价值,不值得大力推广。以前看了一个节目,说大作家张贤亮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没什么粮食可吃,只能吃番薯,现在只要在街头看到烤番薯的,就想吐。作为三年自然灾害时的主食,全国人民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这就说明番薯作为主食的营养价值确实不高,当然,现在作为杂粮,番薯还是蛮受欢迎的。以前张文秀还看了一篇文章,觉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说,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由于明末引进美洲高产农作物特别是番薯在清朝康熙以后被推广,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引起人口膨胀,被人戏称为“番薯盛世”。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农作物特别是最高产量的番薯,使中国人的体质在清代大幅下降。所以,张文秀不会大力推广番薯。

而马铃薯则不同,自19世纪以来,它就成为了西方人的一道主食,而西方人的体质包的括身高体重等各方面在19世纪以后有了大幅的提高。这说明马铃薯作为主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只要自己在云贵、川南推广马铃薯,巩固住这块根据地,不怕它满清偷师,因为就算它想推广马铃薯,也没什么地方适宜种植,产量和质量都不行,想不到云贵、川南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一块宝地。

玉米能不能象马铃薯一样作为主食呢?好象没有什么先例可寻,在19和20世纪的北方中国,农民的主食好象是小麦高粱玉米和番薯,实在看不出玉米在其中的比重,所以也就看不出单独作为主食的营养价值。而欧洲人好象也没有对玉米非常重视,最起码没有马铃薯那么重要。唉,到了四川,可以先试试种种看,顺其自然吧。

---------------------

求票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