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始皇帝东巡_秦汉之际_奇书网
返回

秦汉之际

首页
11.始皇帝东巡(1 / 2)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

长达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终于结束了。新的帝国在东方的这块大陆上建立起来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些旧日的强邻,都被一个个抹去。所有六国的土地,都划入了他的后花园。当他心情好的时候,就可以去走走,去看看,让君临天下的感觉得到全新的体验。现在这块大陆,都是他的田园。所有的税收都归他所有。他才是这块大陆惟一的强者。一切都由他说了算。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战争结束了,和平到来了。

擦干净血迹,掩埋掉尸体,揩试去泪水,开始生活吧。

流落江湖的项氏叔侄,也就在吴中定居了下来。让他自己成长吧。天下大事太多,现在还轮不到他。他那些少年的心情并不是什么惹人注目的大事,仔细想想大家都一样,也都有过同样的经历。不必细说。

1.帝国气象

那是在很久以前。

很久是什么时候?

大约在二千八百年前。据史书考证,在前884年前后,“周孝王使蜚子牧马、渭之间,马蕃息,乃封之于秦。”因为太久远,史书也不能准确断定,只是姑且记于这一年。于是“复续嬴氏之祀”。称秦嬴。从此开始有了秦之记载。

经过了数代的努力与苦心经营,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于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使中国结束了各诸侯王国割据争霸、征战不休的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终结了,终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帝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称民众为“黔首”,建立了新的封建等级秩序,一切都统一于秦的统治之下。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之所以重大,就在于扮演了终结者与重建者双重的角色,并造就了一整套新型的政体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开辟了家天下的历史。完成这一伟大功业的是秦朝的始皇帝政。后来皇权的演变,无非只是姓氏的改变而已,天下国家成为一家一姓的私有。皇帝便成为这块大陆上的唯一合法的占有者,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予以支配。

当他看着自己眼前的辽阔的土地,他的雄心顿觉飞扬。顾盼之下,一种功高三皇、德越五帝的激情油然而生:从此就是天地间的主宰。于是就给自己命名了一个封号:皇帝,那么就理应万寿无疆。于是,他自称“朕”,一切都由朕说了算,朕做出的决策就叫“圣旨”,臣属和百姓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因为朕就是“天之子”,由上天降临,代天牧民,具有上天赋予的毋庸置疑的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他就是这个帝国的缔造者。

他就是这个制度的设计者。

“收天下兵,”铸为“金人十二”。他的初衷是美好的,收缴武器,没有了刀枪,盗贼也就没有了可以依恃作乱的工具,使天下从此消除战乱的祸患。设置郡县,公布通行的法令,使每一个人都感到生活的安定与美好。人们使用着标准的尺度,不必为了缺斤少两或是尺短寸长而争执,有车的人可以沿着前面的辙迹平稳地乘坐着车子前行,集市上的人们都说着同一种标准的语言,以规范的文字记录账目。拔除了六国的疆界,命令各地修建驰道,通行全国。任命郡守,派遣吏员,为他办事。从而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行政体系。

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功业,自以为超越三代。于是萌生了刻石颂德,封禅泰山,祭山川之神,祀天地祖宗神灵的念头。

向上天致敬!向大地膜拜!敬天法地。

2.泰山封禅背后的无奈

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史记·封禅书》说:“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就是说“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所谓封禅,就是告太平于天,答成功于地,致谢天地的恩泽。是古代帝王最隆重的祭祀仪式。

封禅只是形式上的奠礼仪式,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告诉天下人民,其政权的取得是上天的意旨,是合乎天地之法,并向天地注册的。就在于向六国人民有一个政治上的宣告。借天地威严,收揽人心,加强统治。

其实,泰山封禅,并不是什么非要举行不可的仪式,他的权力已经使他等同天地,他就是天地间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还需要谁来对他任命吗?他是自封的始皇帝,并不需要谁的授予。之所以上演封禅的游戏,是基于一种深深的难以解开的心结。他的内臣近侍们,深察他的心意,于是建议登临泰山,以取得上天的认可,那么一切就是上天的旨意,是天经地义。

或许是因为留在史册中的那段文字吧,那个无法抹去被人用做暗中指划的谈资,总令他有一种无奈的难堪。他不愿背负这样的一个为他人所不堪的名声,可又难掩天下耳目,难堵天下悠悠众口。

封禅,就是一个绝妙的形式,从此他就是上天之子,是天纵之帝,别人也就没有理由再来说东道西,更不敢猜测演绎,一切即可轻轻抹去。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在《史记·吕氏春秋》中,司马迁写道:“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一部严谨的史书,对此却做重要的一笔记载,令人不得不有所深思。

如果以孔子春秋笔法理解,必定大有深义。

否则,作为一国之相的吕不韦,其事功大略必有可书,岂只对此事做记载?如果莫须有,更不能如此郑重地写下来。可见非同寻常。

同书所载:“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不韦家僮万人。”

我们可以对吕不韦的传记做一个统计分析,所述不过十事,而此即其一,且全传以此为核心,因起转承,自然而然,逻辑自见。

仔细想来,庄襄王的死,也令人心疑。在位三年,《秦本纪》所载很简略,“四月日食”,“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虽语焉不详,然而更令人想象。是病死还是被谋鸩,或者猝死,总之死因不明。

一个古老的计谋,一个古老的谣传。

在这个死因不明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当然这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姑且略去。

当然,依照当初的投资者的可行性方案设计,庄襄王只是一个过渡。现在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设想精确地实现。他完成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那么他就该死去了。这个舞台早已有了人选,即将出演,因为舞台的脚本是早就设定的。

因为庄襄王的政治地位,正是借助于吕不韦的助力。必然有一个交易。

或者按照今人为文多所猎奇的习惯,或许是司马氏在民间听到了什么传闻,或者是在史册的某个隐密的缝隙看到了这则秘密,于是记下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综观整部《史记》,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小人之心,来揣测司马翁的严谨的写作作风。也就是说,这个记载不是怀着什么功利的目的,而是建立在深入的考证与严格的资料选择基础之上所做的精心处置。

读史,重在思考。不是看看热闹就完了。

最新网址:www.qisuu.info